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老兵,我的親人,老兵,我的恩人,給了我尊嚴。請不要急著說再見,拾起你們點滴記憶,哪怕只是你蒼老的眼神,和一位戰友的名字!”

誰能想象,

這句動情的文字出現在昌平區的一個小小山村,

出現在村民自建的抗戰老兵紀念館裡。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這個小山村在昌平和河北懷來交界處,

名字為黃土窪村,

村裡有位平凡卻不簡單的村民——韓冷

用自己堅定的信念,

在村裡建造了一處充滿榮耀的老兵紀念館。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3年多的時間,

53歲的韓冷揹著沉重的攝像器材奔走於

昌平、門頭溝、河北懷來的崇山峻嶺間,

深入上百個荒僻的山村。

有時候,

因為一個不確定的信息奔波數百公里,

等待他的卻是一棟早已廢棄的老屋;

有時候,

費盡周折找到想找的人,

那人卻已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說不出話。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經過3年多的尋訪,

這座“獨立營老兵紀念館”裡收藏著

韓冷拜訪過的老兵照片、信息和資料。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獨立營”的全稱是北嶽軍區第三分區獨立三營,

在檔案上的記載並不多,

韓冷也是經過多年尋訪查找才逐漸理清它的脈絡。

它最早是1938年由十幾名共產黨員在懷來縣鎮邊城村成立的武工隊,後發展成昌宛支隊進駐狼兒峪村,在抗日戰爭中一直堅持游擊戰,1947年改編為北嶽軍區第三分區獨立三營。全營500餘人,大多來自於懷來鎮邊城、橫嶺村、昌平區流村鎮的長峪城、黃土窪、馬刨泉、溜石港、漆園村、瓦窯等村以及海淀區的臺頭、聶各莊等村。這支部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轉戰平西,為民族獨立英勇作戰,解放初期又赴朝參戰,立下不朽功勳。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即使在這個世外桃源一樣恬靜的小村莊,

一旦遇到外敵入侵,

人們還是勇敢地拿起武器保衛家園,

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

這支部隊雖然在當時名不見經傳,

但這是一支英雄的隊伍。

村中有很多的無名英雄,

他們不該被忘記。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其實早在10多年前韓冷在國外

偶然看到當地一個鄉鎮為本地的二戰老兵做的紀念冊,

就萌生了為家鄉老兵建紀念館的想法。

隨著時間的流失,

老兵們帶著榮耀和遺憾,

一個一個離去,

每個老兵的故事就是一段歷史,

但是沒有人把他們記入史冊。

不想讓時間帶走老兵的名字和故事,

韓冷開始著手家鄉紀念館的建設。

儘管困難重重,

儘管需要花費數年時間,

他也要為老兵們建一座世界上最好的紀念館。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目前,

“獨立營老兵紀念館”是韓冷租用村裡一座古舊的鄉村寺廟,

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改建而成的,

雖然有些簡陋但打掃得非常乾淨,

門上有原木製作的楹聯,

寫的是“效力國家捨命疆場”、

“家鄉榮耀萬代千秋”。

三間老屋,牆上掛滿鏡框,

記錄著每一位老兵的名字和他們的故事。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從屋子裡陳列的這些資料,

就可以看出韓冷尋訪的艱難,

有些只是一個名字和戰友講述的關於這位老兵的隻言片語;

有的沒有找到人的照片,

只能放上他家已經廢棄老宅的照片;

有的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像,

以及家人對他們的追憶。

在收集這些老兵資料時,

韓冷瞭解了在獨立營中流行的“生死約定”,

“因為很多人是老鄉,從小都認識關係很好,到了部隊就拜把子,成了異姓兄弟,大家相約在戰場上相互照應,如果有一個人犧牲了,另一個就負責照顧他的父母,給老人養老送終,這就是老兵之間的‘生死約定’。”

昌平區王二勇是獨立營通信員,黨員。同村戰友張德喜和他一起參軍,並和他有“生死約定”,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照顧父母,張德喜實現了諾言,幾十年如一日,為二勇父母供應柴禾,直到二位老人去世。王二勇還有一個哥哥王大勇,也是烈士,他家是昌平唯一的雙烈士家庭。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尋訪中,

韓冷聽到了不少這樣的故事,

雖然只有隻言片語,

卻足以令他熱血沸騰,

“我在內心向這些家鄉的英雄深深致敬!”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隨著走訪的深入,

這支部隊,

這群老兵的形象逐漸清晰,

韓冷更加堅定了為他們立傳的決心。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韓冷在故鄉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找到了期望已久的內心的愉悅,

建立了村史博物館,

追尋故鄉的歷史和自己的根。

陽光使者|緬革命先烈,承紅色風骨

昌平區流村鎮黃土窪村,

是智惠鄉村志願服務中心391個鄉村服務基地之一,

村裡建起來了銘記歷史與榮譽的老兵紀念館,

一張張照片,

回憶起當年的崢嶸歲月,

一句句話語,

鐫刻著村民對老兵的敬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