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58集08

烦恼其实也不是坏事。有烦恼我们能够有觉照,定力、智慧反而在这个境缘中得以提升。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前面讲的三位,颜回、曾子、蘧伯玉,他们反省改过的功夫。还要在这个功夫上加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表示我们戒慎恐惧,就像怎么样?就像踏在薄薄的冰上,就像面临着深渊一样,一不小心,很可能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万劫不复。用这样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烦恼习气,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与之相对”,这个是与这些敌军相对,就是我们作战的时候,与敌军相对的时候,我们是这样的一种谨慎的态度。如果不谨慎,就会连命都没有了。我们克服烦恼,这个烦恼也比作贼,我们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与贼兵相对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谨慎小心,毫不掉以轻心,加上我们平日制军很严,反省觉照的功夫得力,结果就是“军威远振,贼党寒心”。

“军威”就是我们的功夫得力,贼兵就拿我们没办法了,甚至他会投降。这就是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修行功夫得力,就可以转烦恼为菩提。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如果我们的智慧觉照功夫没有提起的时候,烦恼就当家做主了。这就是用这个贼来比喻我们的烦恼。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这就是说贼兵如果害怕了,他害怕被灭种,就迅速投降了,希望我们能够网开一面,不再追讨他们的罪过,能够沾上我们安抚、宽恕他们的洪恩。因为军威大振,我们功夫得力,所以烦恼不能起现行,他不能够起现行,他就投降了。假如我们打不过他,那就是我们投降了。如果我们功夫得力,他们就归降于我,这就是讲烦恼化成菩提了。从这里告诉我们,

烦恼其实也不是坏事。有烦恼我们能够有觉照,定力、智慧反而在这个境缘中得以提升。

“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从这里他们就归顺了、投降了。“尽革先心,聿修厥德”,把障碍去除之后,真心本性自然现前。“聿修厥德”,这个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在这里印祖用来代表由修德而显性德。就是说,我们这个性德虽然本来本有,但是也要通过修来证得,性德要用修德来加以彰显。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后边又是一个比喻:“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这个比喻也非常好,很形象,表示我们战胜了烦恼。什么烦恼?烦恼本无,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当我们能够时时起觉照的时候,烦恼当然就不能够起现行,所以这里比喻作“将不出户,兵不血刃”。这个将根本都没有出户,兵也不用血刃,你要真正把烦恼看实在了,要真正出我们的猛将去杀敌,用我们这些兵器要血刃而归了,这样的话,你这个烦恼不能够完全转化。

其实烦恼本无,只要我们有这种常照真心,常常觉照,就能够让烦恼自自然然的归降,它自然就没了。所以“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这个“寇仇”原来是什么?原来就是赤子,也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寇仇即赤子,这就是入了不二法门。

原来烦恼也并非坏事,只要你提起觉照的功夫,烦恼即菩提,转烦恼就是菩提。“即叛逆悉作良民”,那些叛逆的人,他也变成了良民。这就是代表我们真正起觉悟的时候,常起观照就不起烦恼。

当我们真正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