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如果讓我用正式的口吻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冠冕堂皇地告訴你:手動擋是駕駛樂趣的象徵,自己每換一次擋就是一次與車輛的深入交流,真正的 petrolhead 必須要駕駛手動擋。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但其實是預算有限。

預算有限導致手動擋成為了我從車上獲取樂趣的唯一途徑,因為動力更強操控更好的車我買不起。

預算有限導致二手車成為了我的唯一選擇,同樣價格只能買個全新的奧拓,座椅還沒法高低調節。

預算有限導致二手車都不能買新一點的,因為在 2010 年以前,絕大部分的手動擋車型都相對省油。

就是窮。

但是我的個例並不能將 " 手動擋 = 窮人車 " 聯繫起來,相反,有很多昂貴的跑車乃至超級跑車都可選甚至僅有手動變速箱。曾經的一些大型豪華轎車也都會提供手動變速箱作為將動力從曲軸傳遞至車輪的設備,這樣的狀況直到 20 年前才停止。只不過手動變速箱在祖國的地位明顯不如海外,這樣的現象我也可以理解。

在 1994 年進口車關稅下調之前,絕大部分人的通勤工具是自行車,那些與小汽車有接觸的人要麼是司機,要麼就是坐在後座的領導或者老闆(在私人能夠買車之前就剩領導了)。這就造成了 " 手動擋都是給司機開的 " 概念,雖然這種觀點對於辛勤工作的司機師傅很不公平,但毫無辦法,畢竟在這之前的很長時間裡,國家領導人的紅旗轎車是唯一擁有自動變速箱的國產車型。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1994 年進口車關稅迎來第一次下調,但就算是下調,排量 3.0 升以下進口汽車的關稅依然有 110%,3.0 升以上車型關稅依然有 150%,這樣的稅率便導致了國外價格低廉的低配車型在出口到國內後售價與高配車型相差無幾。如此這般," 買都買了幹嘛不買個高配 " 便成為了 20 多年前汽車消費者的主流消費思路。久而久之,自動擋和真皮座椅成為了國人心中的地位漸漸地高過了手動擋和織物座椅。

但這些外界因素並不能影響手動變速箱本身的一些特質,尤其是一些手感紮實,換擋準確並且標定精準的手動變速箱。甚至有些手動變速箱的換擋機構看著就讓人充滿駕駛的慾望,比如奧迪 R8、世爵 C8 甚至高爾夫 GTI 的高爾夫球狀擋把都讓人躍躍越試。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世爵 C8 Preliator 的換擋機構

對我來說,左腳深踩離合器踏板,右手掛擋,右腳輕踩油門同時左腳抬起離合器踏板這一系列動作是具有誘惑力的,如果完成得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所帶來的加速感是很容易讓人上癮的。現實生活裡既然沒法像《環太平洋》裡那樣操作機器人保衛地球,買個手動擋的車享受一下機器流暢運行帶來的滿足感總可以吧。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如果要追溯這種操縱手動變速箱的滿足感來自哪裡,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看我爸開手動擋比較好奇導致的。其實我也並不抵制自動變速箱,但居住在城市裡的我確實無法通過日常通勤感受到優秀底盤調校帶來的操控樂趣,於是靈活控制每一次加速便成為了主要的樂趣。

而熱衷駕駛手動擋車型也確實為我節約了一些開支,不僅是節約了加油的錢,也省去了不少購買 Air Jordan 的錢。原因很簡單,掛著飛人 logo 的鞋底都太厚太硬了(AJ 1 鞋底確實薄,但是貴啊)," 油離配合 " 的時候十分影響感知車輛狀態。不能經常穿的鞋還買來幹嘛?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猜個車?

所以現在打開我的鞋櫃,匡威、Vans 和彪馬這些能夠增加駕駛時參與感的鞋佔據了主流。所以不斷尋找適合開手動擋的鞋子也成為了我的樂趣之一,在此給 Vans old skool 免費打一波廣告,真是好穿還不貴的好鞋。

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自動變速箱的日益優化和車輛的電氣化、智能化,手動擋逐漸成為了普通家用轎車上的一項邊緣化配置,主要起到拉低車型門檻的作用。所以在最近三年的試駕活動中我只碰過 3 款裝備手動變速箱的車也不令人意外了。


你為什麼還在駕駛手動擋 ?


但無論如何,這個頗有參與感甚至具備一定儀式感的古老駕駛技藝在我心中的地位並不會因為其脫離主流而下降。相反地,我現在很是珍惜能夠接觸手動擋車型的機會,因為等到自動駕駛、電動車全面佔領市場的那一天,想找一輛手動擋的汽車或許只能去博物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