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終於刷了《我不是藥神》,看到黃毛去世後,徐崢對著曹警官怒吼“他才只有二十歲,他只是想活命,他有什麼罪”,頓時溼了眼眶。

的確是部難得的國產好片,觸動人心,又批判現實,演員演技都在線,尤其扮演白血病患者的老太太,演得那麼好,都不敢相信是群演(情節上我覺得有一個bug:程勇決定金盆洗手的那天晚上,其他四個人那麼憤怒和無奈,為什麼一個都沒提出來接手繼續?)

王小波說,“所謂真善美就是一種甜膩膩的正面描寫,在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度裡,一流的藝術作品沒有不包括一點批判成分的”,按照這個標準,批判是一流藝術的必要條件。跟他拍過的各種“囧”相比,拍“藥神”可能是徐崢離一流藝術最近的一次了,怪不得他說“第一次感受到電影人的尊嚴”。

1

本來驚訝於片子能過審,看完以後發現片方聰明地選了跨國藥企作為靶子,而且片尾字幕披露了政府做的一系列改進用藥條件的努力,過審似乎理所應當。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美中不足,恐怕就是把藥企代表刻畫得有點臉譜化了。批判現實的勇氣可嘉,深度似乎不夠(當然,過審更重要)。雖然揭示了問題,但是對利益和矛盾的導向流於簡單,可能引發意料之外的問題。

《藥神》很顯然將跨國藥企定性為為富不仁的奸商,印度藥品代購則是患者的救星,作為一部影響力不斷髮酵的爆款電影,在廣大群眾腦子裡建立這麼一個“一刀切”的認知,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可以想象,片子播出後印度藥品代購大概要迎來一波熱潮,但是印度不同藥廠生產的藥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而且除了“仿製藥”,也有假藥(據說還有中國企業生產假藥運到印度當仿製藥再賣給中國人)。人在迫切求生的時候,會拼命抓住任何一根可能的救命稻草,也因此很容易被無良的騙子鑽空子,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程勇,萬一碰到張長林呢?錢花了,買的是假藥,只會更絕望吧。所以,真需要走這條路的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啊。

2

跨國藥企研發一種新藥,據說往往要投入十幾年時間和20億-3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專利保護制度讓它們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裡賺回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利潤,只有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的動力繼續新藥的研發,去救治未來的病患。

根據英國德勤2017年末發佈的報告,全球12大製藥巨頭在研發上的投資回報從2010年的10.1%降到了2017年的3.2%,一款新藥的上市成本從2010年的11.88億美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19.92億美元,預計每款新藥年度銷售峰值也從2010年的8.16億美金降到了2017年的4.65億美金。

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公平與效率難兩全,對整個社會而言,有藥價高總好過無藥可買。所以,簡單地把他們作為攻擊對象,是有失偏頗的。當然,就像“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裡女醫生所說:Does it not drive you just a little bit crazy to see these guys talking about curing the sick while they are flashing gold Rolexes? 醫藥代表們收入那麼高,如果藥企能少賺點,多盡點社會責任,世界豈不是更和諧?

進口藥太貴是個複雜話題,很難一概而論是誰的錯,就像房價高不能只怪房企,進口藥價高也不能只怪跨國藥企,政府、國內藥企、甚至醫院也都有責任。如果在制度設計上能更從患者角度考慮,如果國內藥企有更強的研發能力生產更好的替代品,也許悲劇可以少一些。現狀已經如此,改變需要時間,勢必有人要承擔這個時間代價。

《藥神》引起的社會反響有多強烈,說明觸動的神經有多痛。電影裡白血病老太太說“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的確沒法保證,在中國人一生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罹患癌症。以我自己的經驗,以前很少聽說身邊人有患癌的,最近五六年聽到的越來越多,加上朋友圈時不時冒出來的“輕鬆籌”求助,開始見怪不怪了。

騙子張長林對程勇說:“你是無法拯救所有人的,你救得過來嗎?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這話不應該是不作為、甚至作惡者的自我解脫,但他的確一語道破了殘酷的現實。呂受益臨死前看著熟睡的妻兒,那種不可逆的徹底絕望,讓人背脊發涼。他得的是白血病,是有藥可醫的慢性病,根本不足以致命,真正把他逼死的,是窮。

關於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我黨已有英明論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能體驗“消費升級”帶來的各種愉悅,有人卻求生不得,每天的奢望不過是看到第二天的太陽。就像我們一邊聽TFboys唱“給你買最大的房子 最酷的汽車 走遍世界每個角落”,隔壁汪峰在扯著嗓子吼“別哭,我親愛的人,我想我們會一起死去,別哭,夏日的玫瑰,一切已經過去”(我知道汪峰不是唱給重症患者的,但就是突然想起這歌)。

3

如何優化醫藥政策,如何改進藥品定價和流轉機制,如何提升國內藥企科研水平跟跨國企業PK,至少仿製藥水平能向印度靠攏,是政府、醫院和製藥企業的事,他們也應該認真思考。作為普通人,除了看完電影哭一場,我們還能做什麼?

關於窮病,沒辦法立即治好,畢竟掙錢這事需要從長計議,但有一些事還是可以立即做的。

首先,我當然是勸你未雨綢繆——買保險。

社保一定要買,這個不需要多說,不買就是傻子。

除了社保,還要考慮商業保險。為了儘可能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遭遇,應該考慮至少給自己和家人買好重疾險、醫療險。如果你是家庭經濟支柱,定期壽險也很有必要。如果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終身重疾險保費基本會倒掛(保費比保額高),醫療險也基本低於投保門檻,可以考慮買老年防癌險和意外險。

很多人認為“我現在身體健康,買保險純屬浪費”,只能理解為求生慾望不強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像投資是為了節制現在的消費以獲取未來的回報,保險就需要在健康時投入,以便在生病時獲得補償,不然大家都等著生病後再投保,保險公司也沒辦法正常經營了,少了保險公司這個風險分攤和轉移工具,我們都得完全暴露於潛在風險之中。

然後,對身體增加關切,做好重疾預防。

“管住嘴,邁開腿,不抽菸”是老生常談,不用多說。這些年大家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從體檢行業的快速增長也能看出來。

很遺憾的是我認得的一位五十多歲的阿姨,去年體檢,報告顯示“癌胚抗原”(腫瘤標誌物)超標,自己沒在意,醫院也沒有提醒。後來病來如山倒,指標已大幅飆升,胃癌發作後,人很快就去世了。所以體檢預防是必要的,檢查結果也要慎重對待。

推薦三本書:

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上面兩本是關於癌症的科普,包括如何做好癌症預防、篩查等內容,作者的醫藥背景很強,值得一看。

拼死求存(Dying to survive),不能只靠“藥神”

這本書雖然討論的是如何面對父母衰老、生病的話題,但主旨是如何讓親人優雅地跨過生命的終點,我想應該同樣適用於家裡有其他重症病人的情況,所以值得一看。“藥神”裡思慧老公因為女兒患白血病而丟下孤兒寡母,是不人道的。

此外,除了自助,如果我們可做的,大概就是互助了。

《癌症·新知》這本書裡有一篇專門提到骨髓捐贈。對大多數血液系統疾病,骨髓移植是唯一的治癒方法,所以健康的人能幫助抗擊癌症的最直接、快速的辦法之一,就是成為骨髓捐贈者。這本書提到官方的中華骨髓庫,還提到了陽光骨髓庫和慈濟骨髓庫兩家民間公益組織。

陽光骨髓庫的創始人劉正琛,在北大讀書時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後來為了自救和救人,2002年創立了這家民間骨髓庫,目前陽光骨髓庫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民間骨髓庫。

慈濟骨髓庫於1993年成立於臺灣,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三骨髓庫,由臺灣佛教大師證嚴上人創辦的慈濟基金會建設

你要靜候 再靜候

就算失收 始終要守

日後 儘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

留低擊傷你的石頭 從錯誤裡吸收

----------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淺薄的四千(ID: qianbode4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