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學10小時?科學記錄證明你想多了

省時小技巧:翻到文末有總結!

一、柳比歇夫到底有多牛逼?

一天學10小時?科學記錄證明你想多了

《奇特的一生》講述了科學家柳比歇夫通過記錄時間一步步實現夢想的故事。

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到底多牛逼?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蒐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三百種。這些地蚤都要鑑定、測量、做切片、製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

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的時間記錄法。

柳比歇夫通過細緻地記錄時間,充分掌握自己的生活,知道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用在哪裡。他不僅記錄了用於科研的時間,而且記錄了生活中的每件事情。

據說,有個小夥子說羨慕柳比歇夫運氣好,做出了很多科學成果。柳比歇夫列了一張從小到大的倒黴清單給他寄了過去。

如果你認為這種能力不算什麼,請你說出你昨天做過的五件事。我想大多數人都記不清楚。其實一天當中,我們何止做了五件事,但是記住的寥寥無幾。

既然無從記錄,也就沒法分析。天知道有多少時間被瑣事吞噬。

我按照書上的方式記錄時間,發現每天真正用於看書寫作的時間最多隻有三、四個小時。如果一小時等於一塊金幣,一年浪費的時間就能搭個小金屋了。

一天學10小時?科學記錄證明你想多了

二、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是什麼?

被譽為時間管理鼻祖的柳比歇夫時間記錄法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李笑來、秋葉等人頗為推崇?

1、積極的心態

柳比歇夫雖然追求精準,但卻十分享受生活,不是個工作狂。

他說自己睡得特別多,一天要睡10個小時。

他的原則就是,每天真實記錄時間,但是從不強求,不要求自己一定完成什麼事情。預算總有誤差,他尊重真實的生活,用日後的時間補足這些誤差,並修正以後的預算。

我們很多人,白天玩手機,晚上十分後悔,於是熬夜看一會兒書,又傷身體又沒有效率。

這種拖延的本質原因是什麼?正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尊重生活,我們不知道做一件事要花多長時間,安排了太多任務,因此想要逃避、拖延、分心,晚上又開始熬夜,而熬夜本身效果極差,這又讓我們更加想要逃避。

記錄時間的第一步就是尊重生活,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生活在真實裡,而不是虛幻。

2、根據事件記錄時間

他的日記:“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鑑定袋蛾——二十分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不難看出,柳比歇夫將事件拆分成幾個部分,並將這些時間累積到一起,從而獲得每件事情的時間成本。

據說,他寫每篇論文都會計算時間,詳細記錄,因此,下次開始一篇論文就可以估計耗費的時間。

我們如果經常做一件事,可以把時間記下來,取個平均值,下次再做,就知道需要多長時間。

比如我每週更新一篇文章,我會記錄選題、找材料、寫作、修改、推送公眾號花費的時間。記錄下來,我發現自己更一篇文章大約是兩小時,比預想的少很多。

以前常常有人說,寫作太耗費時間,更新公眾號太費事,每週閱讀一本書不可能。說這些話的人自己都沒記錄過時間,對生活的把握也很模糊,他們的結論又怎麼具有可信度?

3.統計每天的工作時間

一天學10小時?科學記錄證明你想多了

記錄事件花費的時間是為了下次做同樣的事情能夠精準預測。

我知道寫一篇文章需要2個小時還不夠,還需要知道一天有多少時間可以用於寫作。

你猜一天有多少時間能夠用於工作?

以前我總覺得一天學習時間超過十幾個小時,寫一篇文章要10個小時,記錄時間以來,這些估算被一一推翻。

柳比歇夫記錄時間,剔除休息的時間,整理每天的工作量。他發現,每天工作最高紀錄是十一小時三十分。實際上,一天能夠工作七八個小時已經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一個嚴謹的科學家尚且如此,那麼我們呢?

其實我們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時間沒有想象中多,我們每天的工作時間也沒有想象得多。

統計一天的工作時間,我們可以精準預算事項需要的天數。而且,還會對生活充滿信心。畢竟,也許你憂心忡忡的事情,只需要半小時就能搞定。

4.找到一天的高效時間

我們都知道,人的情緒是循環往復的,其實一天當中,人的精力也是有高有低。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高效時間,就能將最艱難的事情安排在這些時間,確保它迎刃而解。

一天學10小時?科學記錄證明你想多了

俗話說:好鋼花在刀刃上。

尋找高效時間的說法,在《小強升職記》中也有闡述,說明這個方法在現代職場仍被沿用。

柳比歇夫是如何通過記錄時間合理安排事情的呢?

我在一天之內是怎麼安排讀書時間的?清早,頭腦清醒,我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鑽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以後,看比較輕鬆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方面的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他對自己的精力分佈非常熟悉。這種認知並非其智商超人一等,而是他每天記錄、每月整理、每年總結得來的。

通過分析自己記錄的數據,他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能做什麼事情。

根據他的日記,我們知道,每天只需要幾分鐘記錄,每個月總結事件對應的時間、每天的工作時間段和時間總和,就能初步掌握自己的精力分佈。

如果記錄一年,就能獲得更多真實的數據。

你對自己的認知越準確,你就越自信,從容不迫。

博學的柳比歇夫在幾百年前用行動詮釋了“認識你自己”這句話。

他的學術成果也許對你我影響不大,但是他的精神財產卻引領眾人,真實的人生也許無聊,但是還好,有個科學家陪我們一起,揭開生活的面紗。

文末總結

一、柳比歇夫到底有多牛逼?

他做了幾十年時間記錄,時間管理先驅。

二、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是什麼?

1、積極的心態

2、根據事件記錄時間

3、統計每天的工作時間

4、找到一天的高效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