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修改过基因的双胞胎露露和娜娜,出生后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一出,引起一片哗然。支持者认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人类预防严重疾病的隐患,值得推广;反对者认为,基因编辑从技术和伦理上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01 “基因手术刀”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CRISPR/Cas9 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因简单、高效备受瞩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

贺建奎强调:“对于少数家庭来说,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新希望。”

他还率先提出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需遵循的“核心价值”(5项伦理原则)。

1、对真正需要的群体保持“悲悯之心”(Mercy for families in need);

2、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Only for serious disease, never vanity);

3、尊重孩子自主性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Respect a child’s autonomy);

4、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Genes do not define you );

5、“促进普惠的健康权”(Everyone deserves freedom from genetic disease)

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基因工程知名专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说:“考虑到HIV 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有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贺建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基因。”

不久前,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份针对普通公众和HIV 携带者关于基因编辑认知的比较报告,超六成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持积极态度。575份HIV 携带者问卷显示,有94.78% 的HIV 携带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预防HIV。

另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针对2537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60% 的美国人支持对未出生婴儿进行基因编辑,认为为了降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基因编辑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

随着时态的进一步发展,122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在现阶段不经过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对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进行任何尝试,并对此予以强烈谴责。此事似乎就此被定调。

02 免疫缺陷、脱靶率如何解决?

那么,这件事为何掀起巨大波澜?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基因编辑技术风险高,CCR5基因编辑可能造成免疫缺陷。

“基因编辑婴儿”是指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

这次编辑是把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修改成了它的变体CCR5Δ32,也就是少了32个碱基对。这一改变最大的好处是,拥有它的人对HIV-1有很强的抗性。

但是,CCR5Δ32也有缺点,会对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带来不良影响,比如遭受一些黄病毒属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或者蜱携带的脑炎)感染后,有更高概率出现严重的症状。流感的死亡率可能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率还是一个争议中的话题。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

在人类胚胎编辑里,脱靶就是大问题了,因为你只有一个检测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发育起来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总不能把一整个活人给扔掉。而且,这个人长大成人之后还要结婚生子的,脱靶带来的错误编辑还会传给后代。

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对基因编辑团队在CCR5基因上进行修改持质疑态度:

“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受体,表达在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膜上,HIV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利用或者借助了这个受体但这是一个参与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在人体抵御感染和癌症发生中都有重要作用。”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发明团队成员JenniferDoudna早前就呼吁暂停这项技术:

“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就像每次运行新软件时,都必须重装一次电脑。或许我们可以给人类设计出更优化的特征,甚至定制更高级的人类,但目前,人体特征究竟具体受哪类基因控制,还处于未知的状态。”

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因此,基因编辑技术蕴含的风险是极大的。

其次,基因编辑在伦理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就此事第一时间发文(《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在今天不可原谅?》)表态,称基因编辑技术或将塑造永恒的不平等,将人类引向深渊。

把基因编辑技术从“治疗”推动到“预防”,大大延伸了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那么,不禁引人发问: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边界在哪里?

今天,编辑CCR5基因治疗艾滋病很合理,但这想技术本身风险极大,那么在多大风险内采用基因编辑的治疗方法是被允许的?此事尚无定论。

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更可怕的是,一旦“治疗”和“预防”的边界被打开,“预防”到“改善”的窗户纸更是一桶就破。

如果一个人想要TA的孩子获得更多肌肉、更高个子、金发碧眼、双眼皮怎么办?更甚者,想要通过基因编辑让孩子获得更高智商、强大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领导气质呢?

不可否认,如果这样的技术存在并被允许,它便打破了人生而平等这条自然律,或将塑造永恒的不平等。

因为有些孩子“天生”就更加优秀,这种优秀是可以被“创造”的,并且这些优势还是可以遗传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早一些改善基因的孩子,他们的后代就会永远比其他人优秀?

(原文有删减)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正如王教授所言,一旦从“治疗”到“预防”的界限被打破,那么从“预防”到“改善”又还会有多远?

霍金曾说,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

你对基因编辑婴儿怎么看?评论区,等你来聊。

资料来源 :新浪财经、凤凰网、新华社、综投网、吴晓波频道。

— THE END —

热点|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基因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近期读书会活动

12月1日(周六),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亚太智库研究员石宏,青少年国防教育品牌“虎卫军”创始人李春雷一起作客黄埔书院闻道读书会,做“一枪一世界,东南亚的军事历史与发展机遇”的主题分享。

12月8日,社会企业 "黑暗中对话(Dalogue in The Dark)" 深圳体验馆盲人馆长刘天华应邀至黄埔书院闻道读书会,做“我所听到的大千世界”的主题分享。眼睛看不见的他,用手、用耳、用心触摸着这个世界,“看见”了这个世界!

报名方式:关注“黄埔书院(ID:our-book)”微信公众号,点击左下角“活动抢座”即可报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