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官方稱其為下海誇大地位,要脫密2年

文 | AI財經社 吳曉宇

編 | 梁夜

因為一篇原單位的“討人公文”,研究員張小平紅了。

根據網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描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被所裡認定為是憑一己之力影響中國登月的大牛,但因不被單位重視,待遇和職級太低選擇離職,結果導致整個科研項目癱瘓,研究所遂發公文請求上級追回張小平。

此文迅速在網上廣泛傳播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9月27日晚間,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在官網發佈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稱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脫密2年,因此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

此外,該公告承認網傳公文因承辦人急於達到讓張小平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官方稱其為下海誇大地位,要脫密2年

當天張小平本人拒絕了媒體的採訪。張小平現供職單位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則向AI財經社表示純屬“躺槍”,並稱“他今年上半年入職,平時在西安工作。”

到底是人才不被重用另擇高枝,還是一起普通的勞務糾紛?無論如何,此事讓航天領域人才流失進入大眾視野。對於這群有些特殊的航天人來說,他們“既要六便士,也要月亮”。

“張小平,你給我回來”

爆款網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稱,研究員張小平曾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工作,任職副主任設計師。在跳槽至民營火箭企業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遭原工作單位喊話:“出現深層次技術難題急需解決,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故要求張小平重回研究所。”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官方稱其為下海誇大地位,要脫密2年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官方稱其為下海誇大地位,要脫密2年

原文作者總結道,研究員張小平離職,當初批准的時候沒覺得他有啥厲害,但之後發現沒有他整個項目都癱瘓了。

據《新京報》求證,張小平確有此人。但是,張小平以“這事得諮詢我們公司領導”為由,表示不回應,婉拒了《新京報》的採訪。

9月27日,AI財經社來到張小平現所在公司藍箭航天,令人意外的是,“國寶級工程師”張小平並非人人所知。一名工作人員告訴AI財經社:“我是2016年入職的,自入職以來沒見過張小平。這件事就這樣了,不發表評論和看法。”同時,該員工還表示:“我拿人格保證,張小平不在亦莊也不在北京。”

“我們的回應就是沒有回應。”藍箭航天公關部負責人回覆AI財經社。另外一位員工則稱:“他今年上半年入職,平時在西安工作。”

9月28日晚間,張小平原工作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佈公告稱,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談話,向其解讀離職流程及脫密期管理規定,告知其須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回單位履行脫密義務。但張小平仍然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鑑於以上情況,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

人才外流呈上升趨勢

9月27日下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在接受《北京青年報》的採訪時曾表示,本人(張小平)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劉志讓介紹,張小平並非網傳文中的“靈魂人物”,其離職並不會影響任務進度。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

張小平到底有多厲害?

自媒體“推一條”查詢了張小平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後介紹,《火箭推進》期刊刊登過張小平至少5篇學術論文。該期刊恰恰是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雙月刊。

其中,《補燃循環發動機推力調節研究》是張小平獨立署名,《富氧補燃循環發動機啟動過程》署名“張小平 丁豐年”;張小平還聯合發表過《液體火箭發動機低成本設計技術》、《我國載人登月重型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探討》等論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論文,張小平都是第一作者,唯一一篇擔任第二作者的是《我國可重複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發展的思考》,署名是“李斌 張小平 高玉閃”,基本確認李斌是張小平的領導。

儘管網文稱“整個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設計師。”但一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向媒體介紹,“不可能有70%,7%還差不多。副主任設計師是總體部門才有的職位,比例非常低的。而且張小平已經是研究員了,這種科研單位,研究員非常難評,對文章要求很高,還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事實上,“張小平離職”並非孤例,航天領域人才流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據《今日科院》的調查報告《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顯示,2012年~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團主要院所,每年“流出總人數”呈上升趨勢。2012年,四家院所共流出507人,2016年,該數據則為916人,流出率為80%。流失主體為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官方稱其為下海誇大地位,要脫密2年

一位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9年工作經歷的前員工章越(化名)告訴《每日人物》,他和張小平一樣,在半年前離開了這家國企,投身民營企業。張小平的情況非常普遍,去年就有一批骨幹離開了某國企研究院,導致了一些技術的停滯。

也有六院員工稱,此事主人公張小平的情況較為特殊,“作為重要涉密人員,張小平事件的性質是‘勞動關係糾紛’。而且張小平不在崗期間,還陸續動員其他有關員工離職。”

擁有“國寶級工程師”的民企啥來頭?

張小平入職的新企業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官方介紹稱,這是一家從事火箭研製和運營的民營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城,自家工程師因離職走紅網絡之時,藍箭的創始團隊卻對此顯得不那麼關心。恰好在9月27日同天,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TQ-12)短噴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設的試車臺進行了20秒的短程點火試車並取得成功。

湖州是藍箭航天的“朱雀火箭研製基地”,張小平也去過那裡。2018年4月4日,張小平作為藍箭公司企業代表到浙江湖州開發區環保局,辦理企業建設項目“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環評文件承諾備案。之後,他在接受《湖州日報》採訪時說:“不到一週就把環評的所有流程辦好了,速度很快。”

之所以選擇湖州,張昌武曾向《南方週末》解釋稱,藍箭航天選擇湖州,其實是先選擇浙江,因為浙江的航天製造業發達,而且江浙一帶的資本環境有利於後續公司獲取資金支持。

與零壹空間、星際榮耀首先研製“固體探空”火箭不同,藍箭航天一開始便將精力投入到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方面,這也與“討人公函”中張小平的專業介紹吻合。公文稱:“張小平主要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與技術管理工作,主持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先進水平的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

除張小平外,藍箭航天還“挖來”很多“國家隊”選手。

資料顯示,創始人張昌武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就職於匯豐銀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2015年6月,出身金融行業的張昌武找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曾在歐洲航天局任職15年的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吳樹範創建了藍箭空間。

而藍箭航天的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航天系統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北大後EMBA二十餘位同學走進亦莊藍箭航天總部》一文稱:“藍箭公司的工程師都是原來國家航天科技領域從事總體研製、運算、組件的頂尖工程師。”

網文稱:“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對此,知名財經博主何夕援引六院員工稱:“張小平年收入23萬,並非網傳文章所說的12萬,這個收入在西安並不算低,所以僅就這件事來說,研究院並沒有愧對他們。”

張小平所跳槽的藍箭航天可能並不差錢。

公開資料顯示,藍箭航天2015年獲得創想天使基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2016年獲得由永柏資本、陝西金控資本等機構的逾億元A輪融;2017年獲得西安市高新區投資基金數千萬元A+輪融資。最近一次融資是今年4月,藍箭航天獲2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金風科技、國開熔華產業投資基金等。

從2015年成立至今,藍箭航天目前融資額超過5億元。其中,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還為其提供了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

整個民營航天業也是一片紅火,資本競相湧入。中國金融投資網數據顯示,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共有7家中國私人太空公司募資,金額為16.6億元。其中,最大一輪融資為科工火箭獲得的12億元人民幣A輪投資。

也許,對於擁有大批專業航天技術人才的研究所來說,更嚴峻的挖角考驗還在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