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的先祖為何姓聶

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無疑具有超高的知名度,威震逍遙津以八百破十萬更是被津津樂道到如今。

張遼的先祖為何姓聶

張遼形象

而翻開《三國志》的相關記載,上面赫然寫著:“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基本上照搬了這一說法。那麼這聶壹究竟何許人也呢?遇到了什麼事情使得後代改姓張呢?這就要從著名的“馬邑之圍”說起了。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大行令(即九卿之一的大鴻臚、典客,掌外交)王恢上書漢武帝劉徹,聲稱找到了一勞永逸解決匈奴的方法。那就是自己接到了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的豪商聶壹的計策,他久居邊關,熟知匈奴風土人情,可以潛入匈奴內部,以殺掉馬邑縣令的條件詐降,誘使匈奴主力前來接管馬邑。然後早已經埋伏在此的漢朝大軍可以一擁而上,徹底把這支毫無防備的匈奴軍隊幹掉,然後大漢邊關就再也沒有隱患了。

張遼的先祖為何姓聶

馬邑古城遺址

年輕的漢武帝聞訊大喜,西漢自劉邦遭遇“白登之圍”以來,囿於國力所限,一直採取了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不僅面子上屈辱,實際上匈奴人的騷擾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邊關軍民苦之已久,子女玉帛多為所掠。而現在,大漢立國已久,文景之治以來的積蓄也提供了作戰的底氣。因此儘管反對的聲音不少,有志於改變防守態勢的漢武帝還是拍板採納了王恢的建議。

在“七國之亂”中輔佐梁王立有大功的韓安國被任命為伏擊的主將,王恢和飛將軍李廣、將軍李息、公孫賀各領一軍配合。三十萬漢軍布好口袋,摩拳擦掌,只等匈奴人上鉤。

另一邊,聶壹知道自己的計劃得到批准,馬上投入行動。他是當地豪商,又熟知邊關人情,久有報國之心,為此籌劃許久;而匈奴這邊年年享受著漢朝的進奉,骨子裡對漢軍的戰鬥力也是不屑一顧的,也根本沒有嗅到危險氣息的逼近,因此以經商為名的聶壹見到匈奴單于後很輕易就說服了對方,並用囚犯的首級冒充馬邑縣令作為投名狀,計劃順利實施。

浩浩蕩蕩的匈奴大軍就這樣直奔馬邑而來,但是在距城一百多里的地方時,作戰經驗的單于見到目之所及盡是牲畜,卻沒有人煙,心下不禁生疑,馬上派兵攻下一個邊防小站,抓到裡面的尉史(邊防長官)訊問,得到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在前的消息,不禁又驚又喜的說到:“真是上天把你賜給了我啊”,於是封尉史為天王,率領匈奴軍匆匆離去。

張遼的先祖為何姓聶

王恢率軍在側翼,本來的任務是襲擊匈奴輜重,卻忽見匈奴大軍撤回,自忖力不能敵,也未作阻攔。韓安國率主力漢軍久等匈奴不至,只得主動出擊亦一無所獲。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終告失敗。史書上稱之為“馬邑之圍”。事後,匈奴軍四下侵擾漢朝邊境以為報復,而漢武帝也把提出作戰計劃的王恢以臨陣脫逃之罪下獄,後者自殺於獄中。同時西漢也調整了對匈奴的政策,多年後,以衛青以及後來的霍去病為代表的大漢軍隊終於贏得了直犁王庭、“封狼居胥”的赫赫戰功。

至於聶壹,史書中沒有記載他的結局。但從張遼改姓來看,當時的聶壹即使生還,也不可能在馬邑一帶以本來身份繼續原來的生活了,極有可能是從此更名改姓,以另一種身份過完了一生。也不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是否目睹了漢家軍隊的赫赫戰功。不過三百多年後,他的後人張遼卻成長為一員大將,並在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的戰鬥中擔任先鋒,斬殺了烏桓首領蹋頓,也算是多少彌補了先祖的遺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