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人:我是那個?我在爪子?該不該讓孩子學方言

家長不讓孩子學襄陽話

“莫學襄陽話了,不好聽,跟老師學說普通話就可以了。”放學後,貝貝(化名)正跟同學學用襄陽話聊天,她的爺爺卻這樣教育她。

貝貝是個6歲的小女孩,她的普通話講得很標準。貝貝的媽媽告訴記者,家裡沒有人教貝貝學說襄陽方言。

襄陽姑娘小A(化名)目前在襄陽四中就讀,她6歲之前沒有講過襄陽方言。小A的媽媽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長的襄陽人,目前都在市區的事業單位工作。在單位,她和丈夫都講普通話,回家後,跟小A也講普通話。小A的爺爺、奶奶雖然普通話說得不標準,但和小A在一起時,也說普通話。

襄陽人:我是那個?我在爪子?該不該讓孩子學方言

不少城裡孩子不會講方言

12月7日,記者來到荊州街小學五(4)班開展調查。語文老師邱俊向孩子們提問:“同學們,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會說襄陽話?”結果,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舉了手。全班70人,僅有17人會用方言。

在記者的委託下,東津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張華玲也開展了同樣的調查。然而,這裡的數據和荊州街小學那個班級的數據卻截然不同,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會說襄陽話。張華玲說:“我們學校有很多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情況很普遍,很多孩子都是上了學才會說普通話。”

襄陽人:我是那個?我在爪子?該不該讓孩子學方言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劉群在我市使用普通話的家庭中做了個調查,這些家庭中有不少是外來的移民家庭,這些外來家庭的家庭成員沒有講他們的家鄉話,也不講襄陽話。劉群說:“這些家庭中的父母傾向教孩子從小說普通話,而且父母的學歷越高,越重視孩子的普通話學習。”

提倡“多言多語”

國家一級編劇董治平認為,襄陽話厚重、動聽,國家級非遺“湖北越調”表演時用的就是襄陽話,“襄陽腔”(西皮)更是漢劇、京劇中的主要聲腔。襄陽方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把歷史與現實融合在了一起,能讓襄陽人感到厚重的文化就在耳邊。

劉群說:“孩子用什麼語言,是每個家庭的自然選擇。方言也不會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學校教的都是普通話。”

劉群同時建議,現在很多學者提倡“多言多語”,孩子們不僅要學習普通話,也可以學習一些方言。“學方言,五歲之前是關鍵期,孩子們即使學了方言,對學普通話也沒有影響,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學說方言會對孩子的外在氣質有影響。”

襄陽人:我是那個?我在爪子?該不該讓孩子學方言

我市眾多文化名人認為,現在會說本地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不利於本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家長們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們多瞭解襄陽方言,從而讓孩子們更熱愛我們的家鄉襄陽。

(根據襄陽晚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