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你自看到你的第一眼開始起,止於你眼神離開的的剎那……

喜歡你自看到你的第一眼開始起,止於你眼神離開的的剎那……

有朋友回覆我說看《1Q84》看不太懂……

這該怎麼說呢,我只能更具自己的經歷給出一個我看這本書時的感受,

很多東西我也看不懂……

畢竟我不是村上春樹……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該適用於所有的故事。

喜歡上《1Q84》裡所描繪的青豆和天吾不曾相見的愛情,

於是喜歡上青豆這個人設,

因此也喜歡上了村上春樹的其他的作品,

比如《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

在這之前,我是沒看過村上春樹其他的作品的,

雖然有聽別人聊到過他,

只是知道有這麼個人……

認識瞭解村上春樹,是在我逛書城的時候很偶然的事情。

悠閒的週日,天氣很好,在1樓某個中島的轉角,

那會兒並沒有遇到韓劇裡的愛情……

《1Q84》用一種類似DNA排列的方式堆了一大摞。

第一眼看到書的包裝就喜歡上了,

因此花了200多大洋……

我的一個朋友偶爾也會看看書,

總會找我推薦,問我要書單……

我哪有什麼書單啊,我能告訴你的也都是我看剩下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越來越分不清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了……

每每看到書裡的內容,總會 有些什麼能打動你的……

於是我放棄了翻閱,只看“顏值”!

不管書裡的內容是好是壞,一本書裝訂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書內容的質量。

大部分書的“顏值”和內容是成正比的。

這其實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好多內容才會花打錢去包裝而不用擔心會賣不出去,反之好多包裝配上不盡人意的內容,對這條產品線上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要從一本書的封面去判斷它的內容”的確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熱而,當人們面對一個頗具魅力的人的眼睛時,他們恰恰會以貌取人。

很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實驗都已得出結論:有魅力的人會對其他人產生更大的影響,會讓人感覺更值得信賴也更可愛。

在如今非常成熟的書籍出版市場上,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好的內容配上好的產品包裝是必要的。

說起大眾的喜好,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在廣告產品中,男性最容易受其他男性的圖片吸引,女性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女性圖片的吸引。這可能和我們之前想的很不同,在看這則信息之前。我當時也很不理解,心裡學家給出的答案是

『認同』。

我們所有人首先都得對自己有興趣;對你而言,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重要了。例如:針對女性的化妝品廣告中,你看到的幾乎都是正面的、美麗的女性形象,而女性客戶群體就會認同那個人,進入她所扮演的角色,暫時把自己想象成那個美麗動人的女主角。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男性。這該是我喜歡這本《1Q84》的最主要原因吧,我把自己帶入到青豆的身上,體會著她在書中的種種情形,感受著他人的喜悅,悲傷,痛苦,還有愛情。

直到故事終了……

就這點該很好的說明形象包裝的重要性,以及良好形象所帶來的潛在收益。

所以說,外在美和內在美同樣重要。

只有兩者和諧的統一才會更容易讓人接受,被社會所容納。

而對於這兩者的非議往往都是由於兩方面發展的極不協調。

但我想,在一方面能做到極致的人,該也不會在意別人的評論的,畢竟如果能聽進去的話,多少都會改變些許的吧。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喜歡村上春樹作品的人該是和我一樣,會喜歡那負面生活情緒之下,透露出的一點點希望之光吧,輕易但不隨意的騷動著我們的心悸。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他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在相逢——村上春樹。

九年義務教育下來,我想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寫過作文的吧?為什麼有人能寫出滿分作為,有人只能那個十幾二十分的同情分呢?

還是看包裝,文字本身就具有可包裝的特性。想想當初語文老師怎麼教你寫作文的,怎麼去揣測評委喜好的,又怎麼叫你去抓故事要點描繪細節的,警告你不要去碰一些稀奇古怪的文章類型的?

這麼一看,是不是覺得每個語文老師都是心理學社會學的高手呢?

合理的優化自己,

由內而外或是由外而內,

有什麼區別呢?

『每個人都在包裝自己,只是你選擇看書,我選擇化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