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大院” 共享“文化大餐”

“春節系列活動”“七一主題系列活動”“金十月系列活動……文化品牌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類似的文化活動,青山湖區每年至少演出2000餘場,演出各類文化節目3000餘個。

魅力城區文脈暢。近年來,青山湖區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標準,以全省總分館試點工作為契機,以打造“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為主線,以“文化+互聯網”為依託,優化服務、拓展功能、內外兼修,創新模式,精心打造市民“文化大院”,成為全區的文化信息中心、學習創新中心、資源共享中心以及社會交流中心,有力地促使了全區公共文化事業快速提升,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打造“文化大院” 共享“文化大餐”


“總分館”模式 讓文化“活”起來


剛剛過去的週末,青山湖區湖坊鎮的王同學和小夥伴們在湖坊鎮分館裡過足了“書癮”。如今在湖坊鎮分館,他們能免費看到和區圖書館一樣的書籍。這都得益於總分館服務體系的建設。

“這種‘總分館制’ 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居民,大家都能很好地享受文化帶來的益處。”區文廣新局局長熊堅說,當前,在青山湖區文化館、圖書館總館的數字平臺上,就能夠查閱到各個分館文化活動和館藏圖書。目前,青山湖區總分館建設已基本實現全覆蓋。

為使文化服務市民真正落到實處,“文化大院”還設有五項惠民功能,即“共享客廳”,全方位提供文化共享服務;“演藝長廊”,輪番上演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市民書房”,真切感受到如自家書房般的悅讀體驗;“文采廚房”,充分展示全區藝術團隊,特色隊伍的才藝和風采;“群星花園”,全面彙集全區各級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在運行管理上,區圖書館總館正全面實現智慧化;區文化館總館對館舍進行升級改造,各鎮、街、園區分館做好分館形象標識、免費開放公示、服務規範三統一。2018年,全區重點在基層公共文化場所計劃新增點位20個,打造“基層文化新陣地”。


打造“文化大院” 共享“文化大餐”


“10分鐘”圈子 讓文化“熱”起來


今年的青山湖區第五屆“金十月”文化旅遊節,以“奮鬥新時代·幸福青山湖”為主題,期間安排了“慶國慶 頌改革 唱變化”文化廣場惠民演出周、古琴名家名曲音樂會、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村歌作品展演等100場主題活動,為群眾搭建了展示文化風采的平臺。

文化惠民,精品共享。近年來,青山湖區積極探索建立全區“雙空間”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打造“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讓文化效應輻射全區市民,尤其是通過“文化最後一公里”,讓百姓進一步享受公共文化惠民大餐,實現全民公共文化“零距離”服務。

如今,青山湖區文化建設由表及裡、由點到面,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全區人民。在區級,平均每4萬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或圖書服務點,每年送戲下鄉100餘場,送電影500餘場,開展各類主題專場巡演300餘場、每年組織30餘場規模較大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基層,農家書屋全覆蓋,各鎮(街道、園區)村(社區)共建有文化活動室89個,室外文化活動場地84個,戲臺41個,老年人活動室74個。


打造“文化大院” 共享“文化大餐”


“點對點”互動 讓文化“美”起來


每週,青山湖區“圖書館”都會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定時發佈每週文化活動信息,第一時間提供活動時間、地點、主題、內容以及預約方式等,實現了與群眾點對點的互動,把文化服務的觸角深入到廣大市民之中。

以“互聯網+文化”為依託,青山湖區大力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工程,量身定製打造了全省首創的青山湖區智慧文化服務雲平臺,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符合其需求“對口味”的自助菜單式產品和服務。該雲平臺以“3+1”模式(即PC電腦端、移動手機端、觸摸屏端+數字文化魔方),建設三屏合一、數據同步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形成了“24小時無障礙無邊界立體式”文化服務體系。全區轄區居民只要在手機、電腦等終端或在各大場館的觸摸屏上瀏覽平臺,便可以像上網購物一般,實現文化資源或服務的自選和消費。目前,平臺推出了上百個文化、旅遊服務項目,註冊用戶數已達3萬餘人,已經根據市民點單配送文化服務200餘次。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隨著區‘文化大院’快速推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在農村,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改變了群眾的生活觀念,鄰里更加和諧、鄉風更加淳樸、追求更加現代;在城市,隨著文化氛圍日漸濃厚、文化設施的日益完善,各類娛樂文化開始融入生活。”青山湖區委書記熊運浪指出,文化的潛移默化,正在改變著城區市民精神面貌,凝練著城區積極向上的優良品格,提升著城區崇文厚德的文明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