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爲什麼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

山東新時訊


首先,袁老在我心目中不僅是中國的重要科技人才,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人才。但是,袁老當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原因是他的工作偏工程,不是在理論基礎方面,這跟中科院的範圍不符合。所以袁老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郎平是優秀的排球運動員和教練員,劉國樑是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和教練員。我們不會怎麼都不會認為劉國樑是優秀的排球運動員和教練員,郎平是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和教練員。比喻不太準確,只是差不多的道理。


蘇蘇解密


主要是年齡超過了,不符合相關規定;所在專業又沒有歸口學部。這自然選不上。很多媒體造謠,誇大事實,說什麼他當不上中科院院士是科學界的恥辱,那是胡說,沒有任何根據,只會混淆視聽。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可說是功在千秋,彪炳史冊,無論怎樣尊重和表彰都不過分。



實事上,政府和人民對袁隆平也十分敬重,給了他很高榮譽,不斷通過媒體進行表彰。袁隆平也一直謙虛禮讓,高風亮節。真是十足的大師風範,令人景仰。

1995年,65歲的袁隆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國家對一個科學家的崇高禮遇。這之後,袁隆平也參選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但落選了。主要原因在於他不符合相關規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補條例》規定,候選人一般不得超過65歲,這是得到嚴格遵守的。2017年增補的院士平均年齡不到55歲。而袁隆平現在已經88歲了。

當然,說一般不超過65歲,意思是說也可以有特例。那就是必須要6個院士提名,而且其中必須有4個和袁隆平是一個專業的。中國科學院有6大學部:數學物理學部,化學學部,地理學部,生物醫學部,信息技術學部和技術學部,主要是理學專業。而袁隆平是工學。和袁隆平一個小專業的中科院院士幾乎沒有。所以4名相同專業的院士提名是不可能的。

所以,並非有人存心不讓袁隆平當中科院院士,而是必須得按照規則辦事。袁隆平不當中科院院士,毫不損他的功勳。中科院院士沒選他,正是照章辦事。所以不懂不要瞎噴。


王可期


袁隆平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恰恰說明院士制度遴選的問題!

雖然,表面上看,院士遴選制度幾乎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利用已入選院士投票來決定的方式,貌似是公平的。但是,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中,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異,相對於西方的院士遴選,我國的院士遴選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行業和地方的影響、因而才會出現不僅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不能入選中科院院士的現象。甚至後來連諾貝獎獲得者屠呦呦也沒有入選中科院院士的反常現象。


總的來看,要想改變這種,我國著名科學家在國內入選不了中科院院士,卻能被美國科學院認可當選院士,或者獲得國際公認的最高科學獎勵——諾貝爾獎的現狀。我們只有在遴選院士時也要引入國際專家評審機制,引入獲得國際公認成果直接當選等破格條件。唯有如此,才能使院士成為經得起推敲的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地震博士


年齡大了,只是袁隆平沒有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袁隆平人緣不好。

以袁隆平的貢獻,其實做兩院院士也是夠資格的。袁隆平65歲的時候,已經獲得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院士其實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是一樣的,並沒有高低之分。工程院主要偏向於技術,而科學院主要偏向於理論。袁隆平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創新的工作,主要還是側重於技術方面,所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合理、合規、合適的。不過,有些人認為,如果再獲得一箇中國科學院院士,就是“錦上添花”了。



袁隆平當時已經65歲,按照有關章程,提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人選不能超過70歲。據說在袁隆平曾經被提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需要6名以上院士的聯合提名,而且最後投票需要超過2/3同意。結果是袁隆平沒有獲得通過。

這個並不奇怪,饒毅教授是中國最頂級的科學家,北大的學術教授,以他的成就,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完全夠資格的。但是,由於饒毅人緣不好,一些院士不投票給他,導致饒毅落選。饒毅落選之後,非常失望,公開表示今後不再參加院士評選。可以說,院士遴選制度確實還有待完善。


懷疑探索者


袁隆平為啥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個問題老張作為一個農民也很好奇,後來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發現一些原因,下邊老張就簡單的說一下:

1、袁隆平花了60年才把水稻畝產量從500斤提高到1500斤,效率太低了!

2、袁隆平閱歷太低了,中專畢業,泥腿子一個!

3、雜交水稻只是一個技術,並非是生物科學,讓袁隆平進入科學院就是對科學的侮辱!

4、袁隆平“土包子”一個,英語也不會,在國際上基本沒有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對學術研究功效很小!

5、當選了擁有200多位諾貝爾獎的美國農學院的外籍教授的袁隆平沒資格!



或許大家不瞭解的是中科院的是“一票否決制”,也就是說每次審批只要一個人不同意那麼久就會落選,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一直落選中科院。

或許正如袁隆平老師說的那樣“我不會為了評選院士而改變我的研究方向”。在我眼裡,一個每年拯救上億人口吃飽肚子人就已經是偉人了,至於院士不院士,說真的,專家和教授的名號我想或許會玷汙了袁隆平這三個字!目前已經78歲高齡的袁隆平還在水稻科研的一線,這點就值得我們所有人說一聲“祝福袁老長命百歲”!


老張談三農


這個問題有點故意挑起矛盾,似乎針對中國兩院院士的評選機制和國家的科技人才獎勵政策。其實不然,看看袁隆平的個人經歷,你不難發現,他是很早就被國家認可的科技人才,65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諾貝爾獎提名。

這是何等榮耀的人生經歷,雖然袁隆平躬耕於農田,學歷低,無黨派人士,不善追名逐利,但國家沒有埋沒他,多次落選很正常,屠呦呦獲得諾獎前還不是兩院院士呢,找誰說理去?

我們來看看袁隆平的人生經歷吧!

早期經歷

1930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公曆9月7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1931~1936年,隨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漢口扶輪小學讀書。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學讀書。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慶復興初級中學讀書。

1943年2月~1946年5月在重慶博學中學讀書。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

1947年暑假,讀高中一年級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高中(今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讀書。

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續讀3年至畢業。

1951年7月,在西南農學院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合格,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而未入伍,繼續留校學習。

1953年8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服從中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DNA轉基因進入水稻。

2005年,袁隆平指導團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這項成果發表在《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6卷第3期上。

2006年,袁隆平指導團隊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C輯 生命科學)36卷第4期上發表文章,公佈通過基因槍將抗真菌病的基因導入到雜交稻中,獲得了抗稻瘟病的材料。

踏步稻田

袁隆平1960年30歲的袁隆平根據一些報道瞭解到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中國外生產中。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鶴立雞群”的特異稻株。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2月22日,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

1964年開始,在中國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發函安江農校,要求學校將“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計劃。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至今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1月2日,遇5級以上地震,仍然堅持繁殖試驗,直到收穫。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佈情況。

初見曙光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儘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中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中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

1972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

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667平方米產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667平方米產量511公斤。攻克了“優勢關”。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華國鋒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萬元人民幣支持雜交水稻推廣,給廣東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一個車隊,運輸“南繁”種子;第二,由農業部主持立即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78年2月,出席中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同年3月,出席中國科學大會並獲獎;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進代表大會;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學大會並獲獎。

1978年10月,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1979年4月,首次出國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宣讀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並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領先地位。

1979年12月,國務院授予袁隆平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範的稱號。同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南省生物學會理事、湖南省遺傳育種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農學會理事。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

1981年,國家科委、農委重獎雜交水稻發明人10萬元獎金。但單位轉手分下來以後,袁隆平僅得5000元。

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1~3次進行合作研究。

稻香國土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1982年8月26日,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中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是年,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83年8月,第二次應美國邀請赴美國考察雜交稻試種情況並進行技術指導。

1984年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被聘為湖南省安江農校名譽校長、西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10月15日,首次獲國際獎: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1985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1986年,培育成雜交早稻新組合威優49。4月,應邀出席在意大利米蘭附近召開的“利用無融合生殖進行作物改良的潛力”國際學術討論會。[5]10月,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沙召開,袁隆平在會上作了《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專題學術報告,並提出了今後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贊同,並寫進了會議文件。

1987年11月3日,第二次獲國際科學大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頒發的1986~1987年度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先生讚揚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繼70年代國際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將這次獲獎的1.5萬美元全部捐獻作為雜交水稻獎勵基金,以獎勵在這一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

走向國際

1987年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導下,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自交繁殖,於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並通過省級技術鑑定,定名為“安農S—1光敏不育系”。榮獲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獎。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成,使袁隆平兩系法的設想變為現實。同年當選為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第三次獲國際科學大獎:在英國倫敦獲讓克獎的獎章、證書和獎金2萬英鎊。同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被評為中國先進工作者,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參加國慶40週年觀禮活動。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應日本學會邀請,赴日本作兩系雜交稻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國參加洛克菲勒基金年會。11月2日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出席並主持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國際水稻無融合生殖會議。4月20日~4月27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第二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7月28日~8月4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赴印度作雜交水稻方面的學術報告。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以首席顧問身份赴印度指導雜交水稻技術3星期。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國布朗大學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飢餓獎儀式,夫人鄧則應邀陪同前往。5月19日,受聘為湖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顧問。5月20日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博士生指導教師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第三次赴印度傳授雜交水稻技術。12月30日,撰寫《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一文,由湖南省農業廳以湘農函(1993)種字113號轉發,對於穩定湖南糧食產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國休斯敦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草簽合作開發兩系雜交稻協議。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洛克菲勒基金會年會。9月23日~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長沙主持中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組長碰頭會。

榮譽之王

1995年1月,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學獎。2月,赴美水稻技術公司參加學術年會。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8月袁隆平鄭重宣佈中國曆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10月,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12月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5月,獲日本經濟新聞社“日經亞洲獎”。7月,出席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召開的“863”計劃重大技術項目複審會議。8月,出席在四川省雙流縣舉行的兩系雜交稻現場會。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與中華中國總工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的中國科技十傑表彰大會,發表題為《攀登雜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是我的畢生追求》的演講。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會在北京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作《從雜交稻育種領域看糧食增產潛力,中國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的學術報告。11月,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東亞地區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並作學術報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三屆雜交水稻國際會議”。12月,出席姜春雲副總理主持召開的農業專家座談會,共商農業豐收大計;兩院院士評出中國重大科技進展新聞,兩系雜交稻技術獲重大突破的新聞,名列榜首。

1997年1月,出席由農業部召開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會議。3月,赴美國休斯敦出席水稻技術公司年會,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生產。4月,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年會國際種業學術討論會”;在安徽農科院舉辦的“863”計劃1997年兩系雜交(粳)稻技術培訓班上講課。8月,獲國際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9月,在長沙出席並主持“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學術報告。11月,參加在武漢召開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年會;在《雜交水稻》第6期上發表《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重要論文。

1998年8月,應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間,向朱鎔基總理呈送“申請總理基金專項支持超級雜交水稻選育”的報告,得到高度重視。朱鎔基總理批示:“國務院全力支持這個研究”,並撥經費1000萬元予以支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作《超高產雜交稻選育》報告。9月,應邀赴埃及參加第十九屆水稻國際委員會會議;接受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節目主持人楊瀾採訪。10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水稻分子生物學會議”。11月,出席在廣西北海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九五”計劃課題年度報告會議;獲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1998年12月,出席在廣東肇慶舉行的“863”計劃“超級雜交稻”項目會議。

1999年4月底,出席由中國總工會、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五一”晚會,並作為嘉賓登臺向中國觀眾致意。6月,赴浙江武義主持“兩系雜交稻”現場會;“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中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榮獲“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金質獎章,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講;出席在深圳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1999年年會。

奉獻亞洲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水稻科研會議,宣讀《超級雜交稻育種》論文,並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雜交稻試種基地進行現場考察。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慶主持召開中國兩系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中國超級雜交稻現場驗收會,超級稻第一期目標達標。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同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的驗收。其中,他直接指導取得的“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選育及其應用研究”成果,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授獎勵證書和獎金(500萬元)。2月2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召開袁隆平院士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慶功大會。本年度,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全省廣泛深入地開展向袁隆平院士學習的活動。5月,分別赴越南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在亞洲加快大規模雜交水稻發展的政策支持會議”,孟加拉參加國際水稻所及亞洲發展銀行雜交水稻項目的第四次技術委員會會議。7月赴香港中文大學考察並作學術報告。9月,袁隆平院士因在雜交水稻研究中有突出貢獻,以及為亞洲帶來糧食安全而獲得菲律賓“麥格賽賽政府服務獎”。拉蒙·麥格賽賽獎被視為亞洲的諾貝爾獎。12月,經國家主席江澤民推薦,袁隆平院士赴委內瑞拉考察推廣雜交水稻的可能性與前景。

2002年1月,第二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頒獎。7月,分別赴香港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生物技術及作物改良會議;赴泰國曼谷參加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第二十次國際水稻委員會會議。12月,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發起,廣大科教工作者參與的“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揭曉,袁隆平院士榮膺“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稱號。

2003年3月,赴烏拉圭參加學術會議,並作“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發展”學術報告。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亞市舉行儀式,聘請袁隆平院士為海南省政府高級科技顧問。

2004年3月,出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學家。5月,袁隆平獲得沃爾夫獎,以色列總統為其頒獎。8月,袁隆平院士應馬來西亞元首基金會邀請對馬來西亞進行考察訪問。9月,袁隆平獲得泰國國王金鐮獎。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南調研期間,3日專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了超級雜交稻選育項目的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作出的重大貢獻。年底,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聘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顧問。10月19日上午,應外交部邀請,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作有關雜交水稻的報告。11月,在2005年亞太地區種子協會(APSA)年會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傑出研究成就獎”。

2006年4月25日,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揭曉:袁隆平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9月20日~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國倫理學會、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委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併發言。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參加“傑出學人到訪”活動,並作學術報告。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階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礎上,第三階段超級雜交水稻育種計劃已順勢推出,目標是在2015年將每畝水稻產量提高到900公斤,並達到“種三產四”,即種植3畝田,產出原來4畝田的稻穀。

2007年4月27日至5月7日,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科學院年會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順訪休斯敦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和舊金山孟德爾公司。2008年5月,擔任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6月,擔任中國08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

2009年8月28日,回母校西南大學進行學術演講,受到師生熱情接待,上千名學子手捧鮮花、在雨中夾道呼喊著他的名字。

2010年4月28日,榮登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9月1日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80壽辰。6日晚,湖南衛視為袁隆平院士和正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獻上了一臺名為《為了大地的豐收》的文藝晚會。晚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發來賀信,祝賀袁隆平院士80歲生日。

2011年1月,《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傑出代表人物之一。[8]9月19日,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

2012年6月,袁隆平正式受聘為“陳光標綠色食品產業高級顧問”。6月15日,陳光標赴長沙拜訪袁隆平先生,向他請教了綠色食品、綠色農業的有關問題,並聘請他擔任“陳光標綠色食品產業高級顧問”。8月23日,在青島農業大學做了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題報告,並被青島農業大學聘請為學校高級顧問。

2013年1月,當選湖南省政協副主席。[9]3月,選政協十二屆中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憑藉“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捧回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袁隆平第二次登上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

由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2015年9月,袁隆平卸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

2016年10月,袁隆平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

2017年7月,袁隆平擔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大雷教育雜談


袁隆平,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當之無愧的國寶級科學家。但就是這樣一位養活了全世界22億人口的大科學家,竟然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多次推薦,才於1995年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像袁隆平這樣這樣做出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似乎並非個案。比如中科院上海所研究員李愛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最有意思的是,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曾先後參加三次科學院增選和一次工程院增選,居然都以慘敗告終,如果不是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還不會引起重視;還有為中華民族贏得巨大榮譽的屠呦呦,都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竟然還不是中國的院士,當時,全國人民一片指責之聲。他們不能當選,是他們科學水平不高嗎?是他們沒有重大科研成果嗎。恐怕沒那麼簡單。

這些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什麼會落選院士呢?先看看袁隆平,袁隆平就像一個農民,整天就知道一腦袋扎到稻田裡跟水稻打交道。再看看屠呦呦,屠呦呦的同事說,她不善交際,比較直率,不會拍馬屁,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也毫不留情,不管你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再看看饒毅,他是出了名的“敢講話”,經常在自己的博客和國內外媒體上撰文,批評科技體制的弊端等。這是不是與他們院士落選有一定關係呢?只有鬼知道了。

更滑稽的是,有些人已經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還有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也鬼使神差地當上了院士。至於他們怎麼當上的院士,恐怕只有評選委員們知道了。前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收受鉅額賄賂,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評選院士。

兩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其評選過程是否科學、客觀、公正、透明,不僅事關院士群體的榮譽,也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默默工作的人落選院士,涉嫌造假的人卻順利當選,這不是有些人所說的屬於歷史的誤會,而是中國院士遴選制度的汙點。現行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是不是需要檢討和改進呢?我們不知道,有關部門去考慮吧。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袁隆平先生為什麼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

對於袁隆平先生,國人應該是很敬仰的,因為他的偉大發明使得國人填飽了肚子,也使得非洲不少人可以吃飽飯。然而,很多人都疑惑,為何像袁隆平先生那樣偉大的人,卻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呢?就算袁老先生落選科學院院士,也無法否認他是國家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不是那些所謂科學院院士可以替代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是有條件和流程的,無規矩不成方圓。首先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條例有規定。

1:候選人不得超過65歲。而在2017年後,規定改為不得超過55歲。而袁隆平先生第一次申請時,已經超齡了。現在他已經88歲,更加是超齡了。

2:國家科學院主要的方向為數學,物理,化學,科技信息,生物醫學,地理科學這六個方向。而袁隆平先生所學的是農業部,顯然不是很符合國家科學院院士所定位六大部門。

3: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在學歷上雖然沒有很明顯的硬性規定,但是需要研究員,教授及同等職稱的學者。而袁隆平先生的學歷是很低,不是很符合。甚至,袁隆平先生並沒有在國際上發表過重要論文。

4:院士候選人需要獲得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院士推薦。由於袁隆平先生的理念是實踐性的,這和別的院士理念有很大區別。沒有足夠院士推薦,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5:袁隆平先生自己不屑於評選科學院院士。因為,他的個人理念和科學院裡的理念還是有很多地方不同的。

理念不同,不相為謀。要知道獲得過諾貝爾生物獎的屠丫丫也不是科學院院士。

總得來說,雖然袁隆平先生沒有當選國家科學院院士,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我相信很多百姓可能不知道科學院院士有哪些人,但很多人一定知道袁隆平先生這個名字。

那麼,我們來看看袁隆平先生獲得過那些榮譽吧。

1:世界傑出華人獎。

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3中國著名科學家獎,華人終身成就獎。

4:世界糧食獎。

5:國家最高科學獎。

還有很多,袁隆平先生獲得的很多國際重要獎項,都不亞於國家科學院院士這個榮譽。所以說,他自己本身也不屑於評選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此,我們感謝袁隆平先生讓我們大家都能吃飽飯。也希望他老人家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村哥小凡


袁隆平為什麼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

袁隆平是誰?雜交水稻之父。不是每一個搞科研的人都可以被命名為XX之父。


從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能從電視和書本上看到袁隆平老先生的偉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每個老百姓的心中,是國寶級的科學家。在很多人追逐名和利的時候,袁老先生卻一直堅持在稻田裡研究水稻,正是因為他默默的付出,才會使水稻的畝產量從原來的500斤上升到1500斤,這個數據相信種過莊稼的人都知道,畝產量提升1000斤,那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雖然袁老先生文化低,只有中專文化,但是在袁老先生不懈的鑽研下,超過眾多高學歷人才,使我國的雜交水稻有一個質的飛越。


對於袁老先生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件事,一是袁老先生的一些個人經歷不符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比如學歷等,這肯定也是袁老先生多次落選的主要原因。第二,袁老先生不在乎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名分,更多的是注重科學實踐,對於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件事袁老先生這樣說:“我不會為了評選院士而改變我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所謂,哪怕是評選上,我也會兢兢業業幹好的我的本職工作,如果沒有評選上,我的工作也不會有所延誤,還是會照常進行。


我覺得儘管袁老先生未能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在我們每位老百姓心中,袁老先生都是我們心中永遠都是偉人,正因為他的辛勤付出發明的雜交水稻,每年為全球7000萬人解決了吃飯難的問題。我相信,袁老先生對水稻的科研成果,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比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七個字要重。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天吃的一粒米飯,都是袁老先生辛勤付出的結果,這遠遠超過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後呢,不管袁老先生是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我們心中袁老先生就是一位改變世界的偉人,希望歲月善待袁老先生,願袁老先生健康長壽。



農人馬小妞


因為他是胡南犟驢子,象小崔似的絕不向惡勢力低頭。這一生唯一見他一次,他就象莊稼地裡的農夫一模一樣,他住的房子也是學校分的普通家屬樓。即便如今在電視見到他,他依然還是樸素得讓人吃驚。然而就是他,餵飽了中國人,甚至全世界飢餓的人們都因為他而有了巨大的改善。現今的他的存在,就是轉基因國賊的眼中釘,他活一天,轉基因國賊就不敢放肆一天。袁先生是我唯一願他萬歲丶萬歲、萬歲的人。可惜,袁先生也無奈預言:中國至深重的災難無可避免!無力迴天!我明白他的意思,那些餓過肚子的也明白。唉~人相食啊!還有第二回,它正來著,只是不知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