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內觀禪修十日課程」第五天開示文字及音頻

四聖諦:

苦(苦諦),

苦的原因(集諦),

苦的寂滅(滅諦),

根除苦的方法(道諦)~緣起

五天過去了,你們還有五天可以用功,要善加利用剩下的這幾天,對這修行方法有正確的瞭解,努力用功。

你們已經從在限定範圍內觀察呼吸,進展到觀察全身上下的感受。當一個人開始練習內觀,最初通常會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堅硬、強烈的不愉悅感受,像是痛感、壓力感等。你們以前也都有過這些經驗,但心的習性是對感受起反應,樂受則迎、苦受則拒,因此總是激動不安。現在你們開始學著不起反應地觀察,客觀地觀察感受,不把自己和這些感受劃上等號。

痛苦是有的,煩惱是有的,但悲哭啼泣無法幫人脫離苦海。我們要怎樣解脫痛苦呢?我們如何才能面對接受呢?

治病的醫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麼病,病因又是什麼。只要有原因,就有解脫之道,就是去除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痊癒。因此要從根除病因著手。

首先我們得接受苦的事實。苦無所不在,這是普世皆然的事實。但當我們開始不起盲目反應地觀察,這就成為聖諦,因為任何這樣依道而行的人,都將成為高貴賢聖的人。

當我們開始觀察第一聖諦,也就是苦諦時,苦的原因很快就會清楚浮現,我們也開始觀察它,這就是第二聖諦-集諦。如果原因根除了,那麼苦也就根除了,這是第三聖諦-滅諦。要根除苦就得有所作為,這是第四聖諦-道諦,根除病因的離苦之道。

我們開始學著不起習性反應地觀察,客觀地觀察你所體驗的痛,彷佛是別人在痛一樣。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觀察實驗那樣去檢視。若是失敗的話,就再試一次,這樣再接再勵,你會發現你逐漸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了。

眾生都在捱苦受難。人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哭,出生即是一大苦難。凡是生者都會遭遇生病及年老的折磨,但不論一個人過得再怎麼苦,沒有人想死,因為死也是一大苦難。

人的一生中還會遭遇不如意,以及與所喜愛的人或物分離。不想要的事情會發生,想要的事情卻求不得,讓人苦不堪言。

只是在理智層面上了解這個事實,並不會讓人解脫。這隻能讓人想到要向內省視,去探求實相及尋求離苦之道。這就是悉達多?喬答摩開悟成佛之道:他開始觀察自身的實相,就像科學家一樣,從粗重明顯的實相,進而到比較微細的實相,終至最微細的實相。

他發現人只要有貪愛,不論是想保持愉悅的感受或想排拒不愉悅的感受,而這貪愛無法滿足,人就開始受苦。而繼續前進深入到最微細的階段,以全然專注靜定的心去觀察,他清楚地發現執著於五蘊就是苦。

理智上我們也許知道色身並非「我」或「我的」,而只是一個非關個人的、不受控制的無常變化的現象;但實際上我們仍覺得身體(色)是屬於我的,並對之生起極大的執著。

同樣的,我們也對識、想、受、行這四蘊生起執著,即使它們有著不斷變化的本質,仍執之以為「我」或「我的」。為了隨俗方便,我們必須使用「我」及「我的」這些字眼,但當一個人對五蘊(色、識、想、受、行)生起執著,就是自找苦受。只要有所執著,就必然有痛苦,執著愈深,痛苦也愈大。

我們一生中一直在增長的有四種執著,也就是四取。首先是「欲取」,執著於慾望、執著於貪愛的習性。每當心中生起貪念,生理感受就會伴隨而生。我們喜歡錶層的這種感受,希望它長久不斷,即使深層中已然掀起激動不安的風暴。

這就像是在搔抓傷口,抓癢只會使傷口惡化,但我們卻喜歡抓癢的感受。同樣的,慾望一旦獲得滿足,伴隨這個慾望的感受也就消失了,而我們又生起新的慾望,希望這感受能持續下去。我們變得對貪愛上癮,而使煩惱痛苦倍增。

另一種執著是「我語取」,執著於「我」,「我的」,卻不知道這個「我」究竟是什麼。我們不能容忍這個「我」受到批評,或是任何傷害。這種執著擴大到任何屬於「我」的東西,也就是「我的」。

如果所有「我的」都可以永久不變,「我」也可以長存不變地享有,那麼這種執著就不會帶來苦,但自然法則是這兩者都不長久,遲早必然消失滅去。執著於無常的人事物,必然帶來痛苦無疑。

同樣的,我們有「見取」,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及信念,無法接受任何的批評,甚至無法接受別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不瞭解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而每個人鏡片的顏色都不一樣。只有除去鏡片,我們才能如實看到不受雜染的真相,但我們卻對自己鏡片的顏色執著不已,擺脫不了自己的成見及信念。

第四種執著是「戒禁取」,執著於宗教形式、儀軌及宗教習俗。我們不瞭解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相,其中並不包含實相本質。一個人若是知道了直接體驗內在實相之道,但卻繼續執著於空洞的外在表相,這種執著就形成一種牽扯拉鋸,帶來痛苦。


內觀十日課程第五天開示——四聖諦(下)

生命中的所有苦難,只要進一步加以檢視,就會發現都是從這四取中衍生而來的,這就是悉達多.喬答摩在探求真理時所發現的。他還更進一步向內檢視,發現了苦的最深根源,瞭解了這整個現象如何運作,追索到苦的源頭。

顯而易見的是:老、病、死、身心之苦等生命的苦難,都是人生來就不可避免的後果。那麼為什麼出生?當然直接的原因是父母的交合,但以較寬廣的角度來看,生是由於「有」的無止盡運作過程而來,而這牽涉到整個宇宙。即使在死亡之時,這個過程也並不停止:肉體繼續在腐化解體,而意識則和另一個物質結構(色)產生連結,繼續流動,形成(有)。為何會有這個「有」的過程?佛陀清楚覺知原因是人所產生的執著,執著讓人產生強烈的習性反應,也就是savkhara(行),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臨終時,其中之一會在心中生起,並推動意識之流繼續下去。

而這執著的原因又是什麼?佛陀發現執著生起是由於喜歡或不喜歡的剎那反應。喜歡發展成很大的貪愛,不喜歡變成很大的瞋恨,瞋恨只是貪愛的對照,兩者都轉變成了執著。為何會有這些喜歡或不喜歡的剎那反應?只要反觀自身,就會發現這是由身體感受而起。

只要愉悅的感受生起,我們就覺得喜歡,想要將之留住及強化。每當不愉悅的感受生起,我們就覺得不喜歡,想要將之擺脫。那麼何以有這些感受?顯然它們是因為感覺器官和對象接觸而來:眼睛見物,耳朵聽聲,鼻子聞香,舌頭嘗味,身體觸物,心起了念頭或是想象。只要有所接觸,就必然生起感受,(樂受)愉悅的、(苦受)不愉悅的、或是(不苦不樂受)中性的感受。

而觸的原因又是什麼?不消說整個宇宙都充滿了感官的對象,而只要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在作用,就一定會和它們的對象(六境)接觸。為何會有這些感官呢?顯然它們是心物(名色)生命之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在生命一開始就生起了。那麼生命之流,也就是名色之流是因何而生?是因為意識的遷流,時時刻刻,生生世世。而為何會有意識的遷流?

佛陀發現它是因為行(savkhara),心的習性反應而起。每個反應都推動著意識的遷流,這個遷流因為習性反應的推力而長流不斷。那麼為何會有反應發生?佛陀看出這是由無明而起。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如何地在起反應,因此也就不停地在造作業行(savkhara)。只要無明存在,苦就長存不去。

苦集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無明。從無明開始了煉結的「十二緣起」,讓人生出如山的苦。如果無明可以根除,苦難也隨之而盡。

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怎樣才能打破十二緣起的煉結?生命之流、名色之流早已經開始,自殺也無濟於事;這隻會更造新苦。

我們也無法去除感官的存在,因為這是自我毀滅。只要感官存在,就一定會和六境接觸,而只要有所觸,身上就一定會生起感受。

我們可以在感受這個環節上,打破緣起的連鎖反應。過去每個感受都造成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進而發展成很大的貪愛或瞋恨,很大的痛苦。但現在,你們學著只是以平等心觀察,不對感受起反應,瞭解到:「這也是無常,會改變的。」如此一來從感受生起的是智慧,是對無常(anicca)的了知。我們停止了苦的輪迴,開始逆轉緣起,趨向解脫。

我們不造作新業(savkhara)的任一時刻,舊業就會浮現到心的表層,伴隨而起的是身上的感受。如果我們保持平等心,它就會消失,另一箇舊的業行又起而代之。我們繼續對身體感受保持平等心,舊業也繼續生起又滅去,一個接著一個。如果我們因為無明而對感受起反應,那就是在造作業行,倍增痛苦。但如果我們培養出智慧,不對感受起反應,那麼業行就會陸續根除,痛苦也根除了。

這是一條出離痛苦的大道。隨著修行,你們會發現你們不再纏縛新結,舊的纏結也自然鬆解。慢慢地你們會進展到一個階段,所有造成新生及新苦的業行盡皆根除,這個階段就是完全的解脫,完全的證悟。

要開始修行,並不需要先相信前世及來生。在修行內觀時,當下此刻才是最重要的。現在這一生中,我們一直造作業行,一直在使自己痛苦。此時此地我們就得打破這個習性,開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要你如法修行,總有一天你可以根除所有的舊業,並且不再造作任何新業,而自所有痛苦中解脫。

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們得靠自己用功。所以在剩下的五天裡要努力用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享受解脫的快樂。

願你們騰出時間來修行內觀!!

願你們脫離痛苦!!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你們安詳、和諧、快樂、解脫!!

願一切眾生解脫、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