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01

前不久,一段來自於網癮矯正中心的視頻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最終,視頻指向為某市網絡成癮戒治中心,主任楊永信又一次成為熱搜。視頻中,孩子叫聲悽慘,撩動著所有人的神經:

孩子因為有網癮,卻要經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到底是對,還是錯?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部電影。庫布里克拍攝過一部驚世駭俗、極富爭議性的電影《發條橙》。這部電影中的故事,和楊永信的網癮矯治同樣可怕。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劇中少年犯亞歷克斯以殺人罪被判入獄14年,為了早日逃離監獄折磨,報名參加了名為“發條橙”的實驗。

這種實驗又稱“厭惡療法”,讓試驗者觀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達到對這些內容的條件反射,從而遠離色情與暴力。

亞歷克斯被這樣治癒之後,深覺生活無聊,企圖跳樓自殺未果,昏迷一週後,一度變成社會喜聞樂見的“正常人”。

拋開電影主題和情節,這個故事提供了一個黑色幽默的視角:

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給孩子“糾偏”,讓他們變得乖順聽話,但實際上,卻是通過強制的辦法,來進行所謂的改造。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因為當孩子們出現了問題,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叛逆、暴躁、很差的成績、惡劣的習慣、缺乏自信、性格懦弱……

我們總是急不可耐地想著“怎麼辦”,討厭孩子現在的樣子,卻從不去思考一個問題:孩子們究竟是因為什麼,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02

這樣的事情,身邊真的太多了。

朋友阿輝本來是個非常熱情的人,也很樂觀,每次看到他都是喜氣洋洋的,可自從兒子上初中之後,卻經常愁眉苦臉的。

上個週末,阿輝又因為兒子玩手機的事,和兒子在車上大吵一架,兒子脫口而出的髒話讓他非常憤怒,爺倆互罵半個多小時,最後以阿輝的失敗而告終。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一個大男人,邊開車邊失聲痛哭,而後座上的孩子卻很冷漠,無動於衷。

阿輝說,那一刻真是心如死灰。

他和我們訴苦,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怎麼一下就不見了,是不是兒子大了真的就管不了了?

當和兒子吵架失敗的那一刻,他對孩子和自己都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他第一次覺得,人生有些事自己真的會無能為力。

但其實他也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因為平時工作忙、應酬多,所以阿輝一回到家就特別想放鬆,平時在孩子面前,除了刷手機就是打手遊,孩子看到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場景了。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James Baldwin)曾經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家長的行為,每天都是對孩子的示範。

想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要求孩子好好寫作業,自己卻沉浸在遊戲當中;要求孩子文明有禮貌,自己和朋友講起話來罵罵咧咧;要求友善對待彼此,自己卻竊竊私語別人的長短。

孩子們之所以出問題,大部分原因還是出在家長自己身上。而最可笑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當孩子有了問題,又想做甩手掌櫃,怨天尤人。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阿輝求助於一位醫生朋友幫忙給孩子治療,那位醫生卻對他說了一句扎心的話,有些孩子之所以冷漠,是因為他們的心沒被家長捂熱過。

一個作家也曾說:不要總是逼著孩子學彈琴,要多抱抱孩子,因為一個沒有感受過溫暖的孩子,彈不出有感情的曲子。

孩子的教育無法假手於人,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家長自己。

03

教育從來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頭等大事,-曾經的父母,可以陪孩子讀書,可以教他們寫字,而現在,我們只習慣假手於人,求助於外力。

孩子成績跟不上,花錢報班輔導;孩子習慣不好,花錢矯正。花錢,貌似成了教育孩子的第一選擇。

我有一位老兄堪稱“楷模”,他的孩子才上五年級,就已經全年無休,除了春節休息過幾天,其他所有時間都在上輔導班。甚至在六一兒童節那天,孩子也在上輔導班,一年費用十幾萬。

當然,這樣做的效果確實也不錯,孩子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才藝拿得出手。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有次聚會時,面對我們羨慕的眼光,老兄一臉苦笑,說孩子不但不願意學,還聲稱要離家出走。他說,“我們哪裡是教育孩子,這完全是每年砸十幾萬製造與孩子的緊張關係。”

這種現象的背後,是父母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焦慮。社會上的各類機構巧妙的將這些焦慮進行了轉移,彷彿只要交上錢,把孩子送過去,就能讓孩子馬上變成家長理想中的樣子。

實際上,這些機構滿足的不是孩子的學習需要,而是家長的需求。當孩子也變成了輔導機構中的“顧客”,父母也就變成了孩子的“僱主”。

但比成績更重要的,其實是孩子們的成長,是對自我的完善,是尊重,是陪伴。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可是,我們付出了大部分收入,讓別人替代自己教育的孩子,這種 “教育”是不是缺少了最根本的東西?

04

知乎上有個問題,“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最喜歡這樣一個回答:“教育的本質是幫助我們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讓我們如何去看待、改變自我和世界。”

人的一生,受家庭的影響最大。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對他們一生有最重要的影響。家長給了他們什麼樣教育,就會造就孩子什麼樣的人生。

這兩天,一個5歲上海男孩的簡歷刷爆朋友圈,網友狂呼 “我985畢業,簡歷還比不上一個5歲小孩。”

男孩的父母,都是高管精英,但對孩子的培養卻半點也沒落下,從性格,到知識,到運動、才藝,幾乎全面秒殺普通家庭孩子。


聽說,只要通電,父母就能收穫一個“乖孩子”



我不是羨慕這個孩子的優秀,而是深深佩服家長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從簡歷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細節,每一點細微的時光,父母都沒有缺席。

“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樣”,當今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富人們都在窮養孩子的時候,普通家庭卻付出高昂的成本培訓孩子,只是為了提高成績。

其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我,成績只是在紙面上,而成長卻貫穿在時間裡。

我們不能空想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好一些,花時間陪他們成長。

關注孩子的真正需求,陪伴他們成長,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習慣,引導他們過更好的人生,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北崖,砍柴學院老A,自由撰稿人,手機攝影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