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最重要的显然是自己的底层逻辑,这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做事思维和方法。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底层逻辑”这个词语,在最近两年越来越多地别提到:

湖畔大学梁宁说: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这里的人生逻辑,其实就是指的人生的底层逻辑:你对人事物的认知、你的思维方式等等。

很多时候,底层逻辑甚至比执行力、沟通能力更为重要。

举一个互联网圈子里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当当的李国庆和京东的刘强东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曾几何时,作为电商圈一哥的李国庆是何等风光。当当网仅用6年的时间,图书销售额就突破4.4亿,那时候的京东销售额还不到当当的零头。

如果说两者的差异,绝对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底层逻辑上的差距。

李国庆想牢牢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烧钱的模式下能够不断赚钱,错过了好几家大公司的融资,最后的结果是:当当网市值缩水几十倍,英雄终究倒下;

与李国庆不同的是,刘强东并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规模扩大,先后不断烧钱融资,把京东做成了现在数十倍于当当网的规模。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案例太过遥远,那就再举一个接地气一点的案例:

小王和小李是同一届进公司的,两个人刚进公司的时候,能力和做事方法都差不多。

办公室的人对两个新人很是照顾,总是会在他们自己工作还没完成的时候委托他们做一些额外的事情。

在这一件事情上,两个人有一点不同:

小王有时候虽然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但是也会想着不得罪同事,优先帮同事把事情做了。

而小李则是选择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偶尔帮忙把自己上级的事情做了。

后来办公室有一个升职的名额,你认为谁会升职?

结果是小李,虽然小李的人缘不如小王,但是因为自己专注于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甚至不惜成为同事们的眼中钉,帮助上级做事情。(但这两点恰恰是对于小王未来升职有利的)

仅仅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许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明明自己埋头苦干,不喜欢邀功领赏,而别人只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喜欢到处炫耀,却可以优先升职加薪,原因就在这里——在职场,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情。

还有一个案例,也是我曾经躺过枪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为了节省房租,我会住在离公司比较远的小区。这样算下来,房租加上交通费,一个月能省掉两三百块钱。

但是,在这个思维和逻辑里,却忽略了另一样很有价值的东西——时间。

每天一小时的通勤时间和每天两小时的通勤时间,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日积月累,一个月就是22~23个小时,相当于你一个月整整多出了一整天的时间。

如果我把这个时间拿来投资学习或者好好休息一下,其价值可能也远高于节约下来的两三百块钱。

这跟一个人的能力无关,但却跟一个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一个人的底层逻辑,看似影响不大,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却会逐渐放大。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后来,在我学习了一些认知方面的课程之后,可以说收益匪浅:

  • 在做事情的时候,以前我认为要百花齐放,结果发现不仅没有百花齐放,自己反而一件事情都没做好;于是后来专注做内容,结果在这个领域突飞猛进,自己做的事情被很多课程当成案例来讲。
  • 以前做事情需要马上看到回报,而现在则是更倾向于长期回报,延迟满足感,这也更有利于我把一件本来复杂的事情持续坚持下去。
  • 以前看到别人做一件事情挣钱了,就很眼红,自己也恨不得投资进去;现在会先分析这个事情的天花板和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不再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

仔细想一想,你因为人生逻辑的原因,错过了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