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條高寒高鐵的“風花雪月”

——陳葵

2012年12月1日上午9時,551名旅客乘坐D5008次列車從瀋陽北站一號站臺駛出,標誌世界上首條在高寒地區建成的高速鐵路——哈大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是備受全國人民矚目的喜事,是遼寧全省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也是中建鐵路工程總承包公司全體人員心心念唸的盛事。

哈大高鐵即從哈爾濱西站到大連北站的鐵路客運專線,營運里程921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是國內首條高寒高鐵。其中,中建鐵路工程總承包公司承建部分主要位於遼寧省開原市境內,管段全長24.751公里。

首條高寒高鐵的“風花雪月”

時任項目總工的劉衍文憶起十年前的情景,感慨道,“當時工期緊、環境惡劣、梁場工程量大、任務重,大家只有加緊不停地幹,這一干就是五年。”

提及當時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他表示,古語云:英雄難過美人關,而哈大英雄難過“自然關”。鐵路人的“風花雪月”就是刺骨呼嘯的凜冽寒風、滴答不止的溼雨水花、連綿不絕的皚皚霜雪、孤寂清冷的朦朧夜月。

東北地區冬天氣溫極低,室外溫度經常在零下30℃左右,甚至更低,且寒風不斷。項目人員一個個裹緊大衣,捂實棉帽,戴上手套,扛起設備,就開始大幹特幹。

2008年那年,遼寧雨水比較多,經常下暴雨,搞得項目部的人頭疼不已,天天祈禱老天爺心情快點好。為了儘快完成基坑外部防水工作,現場人手嚴重不足,項目部便組織全體管理人員一起,在挖掘機械的配合下,人工開挖排水溝,修築排水壩,才避免連日的暴雨過度滯水。

“路塹這一段兒,在路基的底下,我們還會深挖許多盲溝,把積水都洩到盲溝裡面排走。”劉衍文說道。這裡的冬天就像個皮孩子,不知道它下一秒會整出點什麼問題來,項目有時只好提前做預防。

2008年入冬比較早,10月底遼寧就下了第一場雪,當時田家村特大橋還有4個鋼筋製作完畢的承臺,但尚未澆築。為了防止冬天雨雪對鋼筋的鏽蝕及雪水對基坑的凍融,項目部安排人員搭建保溫棚,自行生火保溫,最終經過15天的搶工,4個承臺趕在11月15日前順利澆築。

但最讓項目部抓耳撓腮的是路基凍脹問題。東北地區冬夏季溫差大,管段部分為重度季節性凍土區,沿線季節性凍土層厚度為1.37米,即地表往下1.37米以內,不能滯水,否則路基就會凍脹。“最初施工設計時,未考慮到結構的不合理性。防水層的厚度,無法滿足東北地區凍脹的深度,雨雪水在排水層中滯留排不出去。凍脹之後,軌道板的起伏變大,非常影響穩定性。”劉衍文回憶道。

為保證軌道板鋪設的平穩性,工程部每隔三米專設一個洩水口,每天安排專人逐個檢查洩水口的通水情況。在鋪設路基表層底部的防水層時,將坡度調整到路基的最佳拱度,慢慢引導雨雪水順利外排。

與天鬥,與地鬥,還得苦口婆心勸業主、設計和監理。

原先路基填料採用從清江河灘挖起的砂類土,但它成份不純,雜質多,導致路基壓不實,填築質量無法保證。實驗組經過改良摻拌,在砂類土中摻入細礫土以及粉制黏土等。

業主、設計和監理多方最初因考慮到質量、安全以及體量等問題,對於改良土的使用,均持堅決反對態度。為了說服這三方,項目實驗組特意挑選一塊河灘地,將設備一個個拉到現場,進行數次現場試驗。

每做一層,統計出相應的壓縮配比指標數據,劉衍文便帶著主要實驗人員去請業主、設計和監理來現場檢驗,每次苦口婆心勸來,換來的卻是頻頻的搖頭。

“這依舊不行呀,體量這麼大,能保證成本預算合格麼”“請您充分相信我們,短時間內一定拿出讓您滿意的配比數據方案。”實驗組所有人員整日堅守在現場,不斷嘗試,前後花費一個多星期,最終形成了6種配比方案,業主、設計和監理終於被打動,答應採用改良土。在滿足質量要求的同時,100萬方的改良土填料最後還創收了4000萬的效益。

闖過千關,還有萬難;撓破腦袋,也要迎難而上。作為鐵路領域的後進軍,中建鐵路工程總承包公司成功參建、完工哈大高鐵項目,充分證實了自身的施工建設能力,為後續鐵路事業的發展打牢了堅實基礎,更標誌著中建鐵路工程總承包公司直接跨入了高鐵建設的新時代。最後,項目部還榮獲鐵道部集體榮譽最高獎項“火車頭獎盃”,這也是當年中建系統在哈大客專項目上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同時還榮膺“建設哈大一流高鐵決戰大幹、創先爭優、建功立業”先進集體稱號等。

哈大高鐵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程,是《中長期鐵路規劃》“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中京哈客運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建鐵路人肩負歷史使命,身挑祖國重擔,不懼嚴寒酷暑,不畏難關險阻,爭做“首徵軍”,笑傲名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