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黃金的價值魅力,都和其耀眼的光芒一樣攝人心魄。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就創制了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金幣;公元前250年,羅馬人也開始製造金幣了。而中國更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黃金並將其作為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商、西周時期,商品交易中就開始使用黃金了。到春秋中期以後,黃金與銅在名稱上的區別已很明確,《管子》裡就有記載說:“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然而在中國,黃金很少作為市場流通手段,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成為貨幣。與古希臘、古羅馬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使用較為標準化、便攜的金銀鑄幣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金屬貨幣形制五花八門,直到20世紀白銀貨幣仍沿用稱量形式,依靠其重量、成色來判斷貨幣價值,黃金貨幣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成為重要的流通貨幣之一了,與早期的銅鑄幣並行使用。秦統一六國後,建立貨幣機制,規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合二十兩。西漢沿用秦朝貨幣體系,但黃金的單位改為“斤”,是中國貨幣史上使用黃金最多的朝代。只要價值大或支付數目較多的交易都以黃金來計算。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東漢時期,官書記錄的黃金流通大為減少,黃金作為一種支付手段自此永遠退出了交易市場。究其原因,通常認為是從西漢末開始,黃金數量不斷減少,使黃金變得愈加貴重。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西漢皇帝對臣下賞賜黃金一共有100多次, 東漢只有9次,而賜錢、賜物變多了,賜銅錢的就有64次之多。不光是次數銳減,賞賜的金額也很少, 總計約為21740斤,大約是今天的5噸半左右,這個數額只是西漢賜金總數的2%。而劉備賞賜諸葛亮、關羽諸功臣,每人僅500金,與西漢時帝王賞賜功臣動輒以數萬斤金相差更是懸殊。

中國的黃金失蹤之謎

這個現象在北宋時期就引起過關注,並且有過一番解答。宋太宗趙光義曾經詢問虞部員外郎杜鎬:“西漢賜予悉用黃金,而近代為難得之貨,何也?”杜鎬回答說:“當是時,佛事未興,故金價甚賤。”意思是說,西漢的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所以金多價賤。

兩漢之際佛教東傳, 魏晉以後道教也逐漸盛行,黃金多被用於佛像和法器。北魏天宮寺造佛像 , 一次就用黃金六百斤。所以黃金逐漸缺乏,成為難得之貨。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近代學者對西漢以後黃金失蹤的原因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包括黃金散入民間、黃金進入窖藏、黃金用於器物和黃金流到外國等解釋,眾說不一。

總的來說,隨著黃金的減少,人們對黃金的用途也出現了很大改變。黃金作為貨幣交易的頻率逐漸減弱,但因為其價值保值,所以民間儲存黃金越來越普遍,作為奢飾品、裝飾品、以及陪葬品的用途逐漸增多。比如東漢末年董卓死後滅族抄家,郿塢藏金就有三萬斤。又比如漢光武帝皇后的弟弟郭況家裡,蓄有四百多人專門製造金銀器物,冶煉之聲不絕,如同打雷。

古代1兩黃金值多少錢

黃金失蹤的結果是中國黃金價格不斷上漲。西漢時期,黃金1斤的價格是1萬枚五銖錢,到魏晉時期,黃金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孫子算經》裡有這樣一道題:“今有黃金一斤,直錢一十萬,問兩直幾何?答曰:六千二百五十錢。”《孫子算經》是魏晉時期的著作,從中我們可看出,魏晉時期黃金的價格比西漢時期高了10倍。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宋代以後,白銀就逐步地成為我國古代主要的流通貨幣。元朝以後,紙幣逐漸流行,黃金進一步退出流通領域。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結果黃金的貨幣地位正式被取消,民間用作交易的黃金已經難覓蹤影。黃金更多的是作為財富的象徵,被民間保藏。

現代金幣集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於一體

時至今日,金幣除了其自身的儲藏價值外,還有了更多的藝術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比如中國人民銀行自1982年開始發行的熊貓系列金幣,以其獨特的選題、奇美的圖案、栩栩如生的畫面處理、精湛的鑄造工藝、標準的成色、齊全的規格、超群的質量等特點贏得了國內外集藏界的一致讚譽和好評。

在中國古代,黃金為何沒能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其中1983年版1盎司熊貓金幣正面主圖為北京天壇祈年殿,背面圖案中,一隻大熊貓旁若無人正在閒庭信步。該幣由以陳堅為首的眾多設計師巧妙地運用折光法,以鏡面表現四肢,以噴砂表現軀幹的形式,成功地在單一黃金顏色狀態下展現熊貓皮毛黑白二色的效果,由上海造幣廠鑄造。美國《新聞週刊》載文稱讚"這套金幣確實富有魅力,人們已成了它的狂熱追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