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01.

人最悲哀的,莫过于亲手培养杀害自己的凶手。

2起弑亲案发生时间前后不到一个月。

2018年最后一天,湖南省衡南县一个小村落,气温在零度以下。一个叫罗平的13岁少年的心和气温一样冰冷绝情。他涉嫌用锤子先后重伤母亲和父亲,并逃逸现场。导致两人伤重不治。罗平最终在云南大理落网归案。

就在这个月的月初,湖南沅江,12岁的吴林将自己的妈妈活活砍死。听到惨叫的邻居来敲门,吴林却骗她说是两岁的弟弟在哭闹。直到第二天吴林姥爷跳窗进来才在二楼发现已经死掉的吴林妈妈。

人间惨剧,难以想象。是冲动?是冷血?是残忍?是怎样的魔障,让少年挥起利器非得致自己的亲人于死地?

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02.

恩将仇报寒吾心,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就在弑亲案发生的这个月里,俄罗斯媒体报道了一起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新闻。

一名俄罗斯猎人在四年前救下了一只年幼的棕熊,并将它安置在家中的花园饲养。猎人非常宠爱棕熊,不时亲自喂食,又和它大玩相扑。尽管曾多次遭到棕熊袭击,猎人的亲戚们也感觉到危险劝他不要养了,但他坚决不听。

后来亲戚发现他失踪了,报了警,警察去了他家,看到了这只棕熊,以及这名猎人的遗骸。这只棕熊还试图袭击警察,最终被射杀。

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猎人如同弑亲案中被孩子杀害的父母一样可怜。

这是最悲哀的事情,亲手生养这个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眼看着他长大了,却一下变成了索命的魔鬼。

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03.

法律的盲点,千万不要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始。

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从第一块骨牌开始倒的。

一些小姑娘在边境上采茶,这些姑娘分别来自吴国和楚国。她们休息时做了一会儿游戏,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楚国的姑娘。楚国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恭,楚国人十分恼火,杀死了吴国人。于是矛盾开始升级,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吴国的姑娘踩伤楚国的姑娘,就是倒下的第一块骨牌。

我国《刑法》规定: 14周岁以下不担刑责。也就是说哪怕是犯了杀害父母这样惨绝人伦的罪行,这两个孩子也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

这对很多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有暗示作用的,不要小瞧了这些小孩的心思。

十二三岁的少年按法律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不代表这样的凶手没有危害性。很多人恐惧,法律对未成人犯罪行为的管理盲区,会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始吗?

当然,这是国家大事,不要、也不许我们瞎操心。

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04.

教育上的缺失,付出生命的代价都弥补不了。

法律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吧。

才12岁的孩子,一刀刀亲手砍向自己的母亲,竟然没有一点情绪上的起伏,没有一丝丝后悔。

当警察带着吴林指认现场时,问他怕不怕?他居然看着警察笑了;当他的叔叔问他错了没有?他回答: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自己的妈妈。

一般的孩子,可能去杀只鸡杀只鸭都会手发抖。是怎样的教育,让这两个孩子变得如此心硬如铁?父母应该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吧。

生活是现实且残酷的。“抱起砖头就没法抱起你,放下砖头就无法养活你。”这几乎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面临的两难境地。如何抉择,看看这两个案例吧。

在《爱的艺术》中有句这样的话: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亲情的疏离对孩子的伤害,恐怕没有人在意。总有人认为,孩子还小,他们不懂的。

巴尔扎克说: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而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都弥补不了。

2起弑亲案反思:教育上的缺失,有时候用生命都弥补不了

05.

罗拉走后怎么办?

挪威有一部著名的戏剧《玩偶之家》,里面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罗拉走后怎么办?我想效仿一下,把3个问题放到这篇文章的最后,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这两个孩子今后人生怎么走?

我们的法律应该怎么走?

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走?


原创不易,请予支持。可以点击 进去关注,也可以直接搜索“月生侃侃”关注,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