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織密編細生態環境網釋放綠色紅利

去年以來,咸陽市秦都區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號民生工程”,以鐵腕治理的決心,多措並舉的實效,持之以恆改善生態環境,守護碧水藍天,釋放綠色紅利。

生態環境就是金山銀山,秦都堅決守護生態“紅線”,針對工業汙染源治理、燃煤鍋爐清零、散煤治理及“五改”工程等十三項重點任務,逐項排查摸底建立臺賬,制定整改及改進措施,全區順利實現“禁燃區”無燃煤鍋爐、禁燃區內燃煤使用“清零”的目標,13家加油站完成油品和油氣“三次回收”裝置安裝並納入常態化巡查監管。中省市大氣汙染防治督查交辦的23個問題整改到位,關中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項督查反饋1個共性問題以及8個單項問題全部整改完成。

強化保障夯基礎,網格監管全覆蓋

秦都區不斷加強和提升治汙降霾工作基礎,著力改善和優化全區空氣質量,全區先後投入資金4300餘萬元,租賃或購買空閒廠房用於全區“散亂汙”企業改造搬遷;投入4000餘萬元,購置霧炮車、吸塵車等治霾車輛18臺,在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全方位開展灑水抑塵等作業,有效降低了道路揚塵汙染;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紮實推進全區清潔能源替代工作;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加快全區餐飲油煙治理工作,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為9個街辦分別建設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文興廣場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站以及高速公路噪音隔音板800多米。

全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全面推行“網格化環境管理模式”,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秦都區鐵腕治霾網格化監管體系,推行寸寸土地有人管、件件汙染有人查的精細化管理。同時,建立網格監督員隊伍,聘請專職工作人員,全天候不間斷對轄區進行環保問題檢查。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切實保障秦都環境安全。截至目前,該區已經建立起由59人組成的網格監督員隊伍,並要求網格監督員每天巡查不少於2次,先後上報各類環保事件7萬餘條。

巡查夜查一線督導,精準調度科學治霾

2017年冬季,秦都區探索推行區級領導帶隊夜查工地工作,經過兩年的運轉完善,夜查成為秦都治汙降霾的一個“利器”。全體區級領導嚴格按照鐵腕治霾工作統一安排,利用晚10時至次日2時,帶領治霾、督查、住建、執法、環保等9個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全面加強對工地監管、載貨車管控以及相關制度落實情況的巡查力度,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使一大批熱點和難點環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秦都還率先在全市建立鐵腕治霾調度會制度,根據單雙週分別制定會議議題。單週由各單位彙報工作進展情況,第三方專家團隊對全區大氣環境質量把脈問診,解析空氣質量數值指標,研判分析治霾工作形勢,並會商決定下週工作重點和方向;雙週則重點針對調度會安排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彙報,並由第三方專家團隊根據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決定下一步工作重點和推進措施。截止目前該區共召開治霾調度會12期。

找準方向“溫情”整治,創新探索先行一步

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秦都區針對每個行業,積極探索創新,既注重整治的方式方法,引導企業合理發展,也積極引入專業力量,形成各方合力。

從2017年3月份開始,秦都區與第三方進行合作,經過調研、論證和分析研究,形成了秦都區治汙降霾的總體方案。邀請專家為全區科級以上領導幹部開展治汙降霾等方面的知識講座和專題培訓。去年技術專家組跟班作業駐點服務,現場指導。截止目前,專家組發佈指導性信息1200餘條,現場巡查報告76餘份,質譜儀雷達實時分析預警提示20餘條、雷達監測日報14份。

穩步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率先在全市開展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對有條件實施農村居民“5+1”政策改造的,採取空氣源熱泵熱風機加碳晶牆暖等採暖方式,全區共完成20個村4350戶改造工作。引導和鼓勵城中村7781戶居民選擇石墨烯電熱產品系列、電儲能設備等成熟的電熱取暖產品。對已確定的4673戶老舊小區居民實施改氣工程,已通氣738戶。對於確需燃煤的群眾,按照每戶每年2噸標準,配發潔淨煤購置卡。

“散亂汙”整治是生態環保的一個重點,秦都按照“提升改造一批、清理取締一批、集中搬遷一批”的工作思路,租賃空閒廠房3000平方米,對規模小、產品市場前景好、容納就業多的中小微機械加工企業,進行統一集中搬遷;對原地改造提升的企業,按照每戶3000元的獎補標準予以補貼;對涉及清理取締的企業,嚴格按照“兩斷三清”的標準要求全面搬離取締,做到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

去年以來,該區共下發揚塵治理類責令違法行為通知書730份,整治違規拉運車輛43輛,宣傳教育400餘人,共對107個工地進行處罰200餘萬元。“散亂汙”企業完成整改提升40戶,清理取締37戶,整合搬遷18戶。全區2546家餐飲門店,油煙淨化設施已全部安裝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