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天发表2篇《自然》子刊

坐落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19年伊始,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1月22日,生命学院许晓东课题组、郁飞课题组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许晓东课题组在病毒中首次发现朊病毒

朊病毒(prion)是一类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这种蛋白能将某种构象在同种蛋白甚至异种蛋白间传递,最终导致所有蛋白都发生变构。近40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在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了朊病毒。但是,作为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为人所知。

1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病毒学实验室题为《A viral expression factor behaves as a prion》的研究论文。2016届硕士研究生南昊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许晓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陈红英教授和英国肯特大学Mick Tuite教授为共同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天发表2篇《自然》子刊

许晓东副教授在研究杆状病毒表达因子LEF-10时发现,该蛋白具有不同寻常的聚集行为,这种现象与朊病毒十分类似。在酵母鉴定系统中,LEF-10表现出了典型的朊病毒特征。而在病毒感染的昆虫细胞中,高表达的LEF-10可以从可溶态转变成聚集态,进而调控病毒的增殖。这些结果表明,LEF-10是一个病毒编码的朊病毒。该发现解释了生物制品工业的一个困惑,即接种杆状病毒的数量与外源蛋白产量缺乏相关性。另外,人们很早就发现疱疹病毒感染与阿尔兹海默病具有某种联系;既然病毒可以编码朊病毒,那么这种联系的中间环节很可能是疱疹病毒编码的朊病毒;这或许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带来一线曙光。

2016年之前,人们对朊病毒的认识局限于动物界和真菌界,之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者先后报道了第一个在植物、细菌中发现的朊病毒。此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该项研究,将朊病毒存在的范围拓展到生命形式的最后一个领域——病毒界。至此,"朊病毒广泛存在"假说终于得到了确证。这是一项可以写进教科书的发现,表明西农在朊病毒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

郁飞课题组揭示植物衰老调控的新机制

衰老是有机体包括植物,生长发育和世代交替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特别是作物衰老过程中,伴随着叶片等营养器官的黄化和衰老,碳、氮等营养物质进行从"源"(叶等光合器官)到"库"(种子等贮藏器官)的征调和转运。因此,高等植物叶片衰老的启动和进程对种子发育至关重要,是影响作物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关键因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天发表2篇《自然》子刊

1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郁飞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植物科学期刊《Nature Plants》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Noncanonical ATG8-ABS3 interaction controls senescence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贾敏、青年教师刘夏燕为共同第一作者,郁飞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和青年英才计划的资助。

该论文揭示了ATG8以不依赖于自噬途径的方式与ABS3亚家族MATE转运蛋白互作控制植物衰老的分子途径,这也是植物中首次发现ATG8蛋白独立于自噬途径的新功能,同时这一途径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中以保守的方式发挥作用,为未来人工调控作物衰老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天发表2篇《自然》子刊

一天两篇论文在《Nature》子刊在线发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西农人砥砺奋进为科学发展贡献"西农智慧"的最美注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贡献"西农力量"。

欢迎广大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