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省地方窯口—壽州窯

壽州窯

唐代民間瓷窯,位於淮南高塘湖、濱湖、上窯鎮一帶。上窯鎮唐代歸壽州管轄,故名壽州窯。唐代文獻有著錄,唐人陸羽《茶經》中記載其為當時六大瓷窯之一。壽州窯燒瓷始於隋,當時亦稱淮南窯。

淮南窯是1962年發現的。窯址分佈在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以及鄰近鳳陽縣的武唐等地。該窯始於隋,盛於唐,歷時200餘年。上窯鎮舊屬壽州,應為唐代“壽州窯”的所在地。

淮南窯的燒製器物,主要有壺、瓶、罐、碗、盞、高足盤等。

多為盤口、長頸、鼓腹、平底,頸與肩部常裝飾以凸起弦紋數道,肩部立有四系或六系,肩部的一側塑龍形柄,龍口銜於壺口,另一側立一雞頭,氣魄雄健,造型美觀,生動別緻。

多喇叭形口、長頸、鼓腹、平底,肩上貼附四個系耳或六個系耳,頸上多飾以二或三道弦紋,有的肩上印梅花,腹部刻覆蓮瓣紋飾,通體瘦高端莊。

有四系、八系之分。四系罐的形式多樣,有直口、無頸、橢圓腹,肩部飾凸弦紋一道;也有圓腹形,肩部飾凹弦紋一道;也有的在腹部印一週覆蓮瓣紋。八系罐為直口、無頸、圓腹、平底,腹有兩道凸弦紋,並飾以貼花。

深腹、弧壁、近底處內收,圓餅狀足,足底微凹,無紋飾;有的碗印蓮瓣紋線條流暢。

為深腹、平底,一般無花紋裝飾。

高足盤,淺式、喇叭形高圈足,盤心一般均飾有凹弦紋,有的盤心還飾以印花。

淮南窯瓷器的器類儘管比較少,但富於變化,如壺、瓶就有四系與六系之分;罐也有四系與八系之別;特別是壺的形制分單式與雙連式兩種;就連碗、盞等器物也不例外,通過口、腹、底部的不同變化,同樣給人以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的印象。

淮南窯的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3種。印花用一種截式花模,印出圓形或幾何形花紋;貼花是用模製花紋泥片用瓷泥粘貼胎上;刻劃花則是用刀具,刻劃成單線或雙線與波浪紋、蓮花瓣紋等。也有的綜合各種方法於一器,各種紋飾相互配合,穿插排列,組成各種帶狀與圓形圖案。

淮南窯瓷器胎質一般堅硬、細膩,多為灰白色,少數為黃白色或青灰色。燒成溫度經測定在1200C以上。胎壁較厚,由0.8至1.2釐米不等。

淮南窯瓷器為青色透明釉,光澤很好。有的釉色青中帶綠,有的青中帶黃。釉層厚薄不勻,厚處色濃,薄處色淡。一般施至腹下部,底足全部露胎,釉面常有小開片紋,有的器物在積釉處產生一種帶紫翠色的窯變釉,為其他瓷窯所不見。


安微省地方窯口—壽州窯

隋淮南窯青釉蓮瓣紋四系洗口瓶


在隋代墓葬中,已發現出土淮南窯瓷器的重要紀年葬有4座:合肥隋開皇三年(583年)清河張氏墓,合肥隋開皇六年(586年)墓,毫縣隋開皇二十年(600年)王千墓,毫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口爽墓。都出土有盤口壺、四系罐、碗、盞等青瓷,無論從它們的造型、胎質以及花紋裝飾看,均與淮南密址出土文物相同,可以證明是淮南窯的產品無疑。在蚌牌、壽縣、長豐等地的其他一些隋墓中也出土了淮南密盤口瓶、堆花圓腹罐、龍柄壺等器物。

這些隋蘊特別是紀年慕出土的青瓷,對斷定準南密燒瓷的歷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安微省地方窯口—壽州窯

隋淮南窯出土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