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其實很不錯

蘆葦,其實很不錯

再過些日子,就可以披著斗篷去茅家埠邊上看蘆葦了,西溪溼地的也不錯,那時的蘆葦杆子幾乎枯盡,細細長長,疏疏離離,風一吹就沙沙作響,這是每年深秋芍藥的保留節目。

全國各地,有水的地方就有蘆葦,池沼、河岸、溪邊淺水區,都有它的身影。

想看美到氾濫的蘆葦蕩,可到東北的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內蒙古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騰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額敏河谷……如果不想太麻煩,家門邊看看也是極好:

寧波杭州灣國家溼地公園,

就是高圓圓、趙又廷定情之作《搜索》,

選擇的拍攝地。

蘆葦,其實很不錯

江蘇無錫太湖新城的長廣溪公園,

遊人較少,野性十足,

溪水落日,白鷺野鴨,隨你品讀。

蘆葦,其實很不錯

深圳的馬巒山郊野公園,

12月前後蘆葦花開一片,

打破深圳沒秋天的魔咒。

要說最有名的蘆葦蕩,

北方在白洋淀,

從夏季就可遙想秋天的壯觀程度。

南方則在沙家浜,

就是江蘇常熟市的陽澄湖畔,這裡也誕生了

非常有名的滬劇《蘆蕩火種》(前身),

就是《沙家浜》啦~

蘆葦,其實很不錯

蘆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詩經》,那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就是蘆葦了。而白露,既指節氣白露過後,也指蘆葦花上結霜的露水。

蘆葦是禾本科蘆葦屬植物,莖稈直立,植株高大,最高可長到8米,迎風搖曳,野趣橫生。詩人餘亞飛誇讚蘆葦婀娜:「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

質樸是不錯的,只是蘆葦的迎風搖曳,曾被不少詩歌和典籍貶損,怒其牆頭草,兩邊倒。

蘆葦,其實很不錯

《聖經》裡有個耳熟能詳的比喻,「蘆葦和橡樹」。一株細弱的蘆葦和一棵巨大的橡樹生長在河邊,每當暴風雨來臨時,橡樹深入那深入地下的根系使得它在風雨中屹立不倒,而蘆葦總是左右搖擺,甚至是在最小的微風吹拂下。

然而,當風力超過橡樹所能負荷的極限時, 它還是會被吹倒;而蘆葦卻能保全性命,在屈服當中苟且偷生。

這個典故里,蘆葦是被貶損的對象,其實別說西方了,歷來中國傳統中就推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精神。

但是思想家帕斯卡爾卻不同意,他那句著名的「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頗有影響力,「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蘆葦,其實很不錯

帕斯卡爾認為,人的偉大在於他認識自己的可悲,一棵樹並不認識自己的可悲,他傲然挺立,直至轟然倒塌;然而蘆葦認得這份可悲,它知道自己非常渺小,宇宙間任何事物都能將他摧毀,所以卑躬屈膝,順應風雨。

其實,帕斯卡爾並不是在歌頌搖曳本身,他要表達的是「思想」:

你要以怎樣的姿態處世都可以,前提是要會思考,明白自己為何如此選擇。蘆葦知道它的渺小,所以不逞強。人也是脆弱的,不該人云亦云地過完一生。

不過,蘆葦除了飄逸、飛絮的美,確實是又一種全身都是寶的植物,很多人並不知道。

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蘆莖、蘆根可用於造紙行業,以及生物製劑。古時古人用蘆葦制掃把,現在經過加工的蘆莖可以做成工藝品,蘆葦空莖還可以製造樂器蘆笛。

因此,看似美成一幅畫的蘆葦蕩,其實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

舊時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叫割葦人,他們靠收割蘆葦為生,每年底最嚴寒的天氣裡就開始割蘆葦,這是一份卑微又清苦的差事。

蘆葦,其實很不錯

及時收割就不會影響來年蘆葦的生長,收割完畢後,春節前後還要放火「練塘」,大火會殺死害蟲,提高地表溫度,有利於春芽萌發。

不過,隨著霧霾加重,這種老傳統早已被明令禁止。自動化機械的運用,也令割葦人遭遇了職業危機,如今只有在收割機進不去的地方,才會動用割葦人,而那也必定是更為隱僻的荒野。

割葦人的命運與收割的蘆葦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看起來卑微而脆弱,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不向命運低頭屈服。

蘆葦花也有了插花新用途,今年大支的染色更是火了半邊天,成為洋氣的流行元素。

蘆葦,其實很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