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其实很不错

芦苇,其实很不错

再过些日子,就可以披着斗篷去茅家埠边上看芦苇了,西溪湿地的也不错,那时的芦苇杆子几乎枯尽,细细长长,疏疏离离,风一吹就沙沙作响,这是每年深秋芍药的保留节目。

全国各地,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区,都有它的身影。

想看美到泛滥的芦苇荡,可到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如果不想太麻烦,家门边看看也是极好: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就是高圆圆、赵又廷定情之作《搜索》,

选择的拍摄地。

芦苇,其实很不错

江苏无锡太湖新城的长广溪公园,

游人较少,野性十足,

溪水落日,白鹭野鸭,随你品读。

芦苇,其实很不错

深圳的马峦山郊野公园,

12月前后芦苇花开一片,

打破深圳没秋天的魔咒。

要说最有名的芦苇荡,

北方在白洋淀,

从夏季就可遥想秋天的壮观程度。

南方则在沙家浜,

就是江苏常熟市的阳澄湖畔,这里也诞生了

非常有名的沪剧《芦荡火种》(前身),

就是《沙家浜》啦~

芦苇,其实很不错

芦苇的源起,可以追溯到《诗经》,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了。而白露,既指节气白露过后,也指芦苇花上结霜的露水。

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茎秆直立,植株高大,最高可长到8米,迎风摇曳,野趣横生。诗人余亚飞夸赞芦苇婀娜:「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质朴是不错的,只是芦苇的迎风摇曳,曾被不少诗歌和典籍贬损,怒其墙头草,两边倒。

芦苇,其实很不错

《圣经》里有个耳熟能详的比喻,「芦苇和橡树」。一株细弱的芦苇和一棵巨大的橡树生长在河边,每当暴风雨来临时,橡树深入那深入地下的根系使得它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而芦苇总是左右摇摆,甚至是在最小的微风吹拂下。

然而,当风力超过橡树所能负荷的极限时, 它还是会被吹倒;而芦苇却能保全性命,在屈服当中苟且偷生。

这个典故里,芦苇是被贬损的对象,其实别说西方了,历来中国传统中就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

但是思想家帕斯卡尔却不同意,他那句著名的「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颇有影响力,「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芦苇,其实很不错

帕斯卡尔认为,人的伟大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的可悲,他傲然挺立,直至轰然倒塌;然而芦苇认得这份可悲,它知道自己非常渺小,宇宙间任何事物都能将他摧毁,所以卑躬屈膝,顺应风雨。

其实,帕斯卡尔并不是在歌颂摇曳本身,他要表达的是「思想」:

你要以怎样的姿态处世都可以,前提是要会思考,明白自己为何如此选择。芦苇知道它的渺小,所以不逞强。人也是脆弱的,不该人云亦云地过完一生。

不过,芦苇除了飘逸、飞絮的美,确实是又一种全身都是宝的植物,很多人并不知道。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茎、芦根可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古时古人用芦苇制扫把,现在经过加工的芦茎可以做成工艺品,芦苇空茎还可以制造乐器芦笛。

因此,看似美成一幅画的芦苇荡,其实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旧时有一种专门的职业,叫割苇人,他们靠收割芦苇为生,每年底最严寒的天气里就开始割芦苇,这是一份卑微又清苦的差事。

芦苇,其实很不错

及时收割就不会影响来年芦苇的生长,收割完毕后,春节前后还要放火「练塘」,大火会杀死害虫,提高地表温度,有利于春芽萌发。

不过,随着雾霾加重,这种老传统早已被明令禁止。自动化机械的运用,也令割苇人遭遇了职业危机,如今只有在收割机进不去的地方,才会动用割苇人,而那也必定是更为隐僻的荒野。

割苇人的命运与收割的芦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看起来卑微而脆弱,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不向命运低头屈服。

芦苇花也有了插花新用途,今年大支的染色更是火了半边天,成为洋气的流行元素。

芦苇,其实很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