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新華社3月17日全文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20篇,其中多個篇章涉及互聯網內容。第六篇《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信息經濟發展壯大。中國網信網將“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涉及互聯網的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strong>第二篇<strong>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strong>第七章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全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依託互聯網拓寬市場資源、社會需求與創業創新對接通道。推進專業空間、網絡平臺和企業內部眾創,加強創新資源共享。推廣研發創意、製造運維、知識內容和生活服務眾包,推動大眾參與線上生產流通分工。發展公眾眾扶、分享眾扶和互助眾扶。完善監管制度,規範發展實物眾籌、股權眾籌和網絡借貸。

<strong>第十章 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

適應消費加快升級,以消費環境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等消費新模式發展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以供給改善和創新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增強消費能力,改善大眾消費預期,挖掘農村消費潛力,著力擴大居民消費。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支持信息、綠色、時尚、品質等新型消費,穩步促進住房、汽車和健康養老等大宗消費。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等消費新模式發展。

<strong>第三篇 構建發展新體制

<strong>第十三章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健全競爭政策,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放寬市場準入,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健全統一規範、權責明確、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和反壟斷執法體系。嚴格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能源消耗、環境損害的強制性標準,建立健全市場主體行為規則和監管辦法。健全社會化監管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強化互聯網交易監管。嚴厲打擊製假售假行為。

<strong>第十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創新政府服務方式,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優化直接面向企業和群眾服務項目的辦事流程和服務標準。加強部門間業務協同。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strong>第十六章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

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穩妥推進金融機構開展綜合經營。推動民間融資陽光化,規範小額貸款、融資擔保機構等發展。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strong>第十八章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完善農業標準,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投入品監管,強化產地安全管理,實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強化農藥和獸藥殘留超標治理。嚴格食用農產品添加劑控制標準。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行動。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強化進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支持品牌化營銷。

<strong>第二十章 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融合。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增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快發展涉農電子商務。

<strong>第五篇 優化現代產業體系

<strong>第二十二章 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明顯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強化智能製造標準、工業電子設備、核心支撐軟件等基礎。加強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技術驗證和示範推廣,推動“中國製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推廣新型智能製造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鼓勵建立智能製造產業聯盟。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推進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製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推進製造業集聚區改造提升,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培育若干先進製造業中心。

<strong>第二十三章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製造、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佈式能源系統、智能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加強前瞻佈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大力發展新型飛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業平臺和空天一體化觀測系統,著力構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聯網,加快發展合成生物和再生醫學技術,加速開發新一代核電裝備和小型核動力系統、民用核分析與成像,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strong>第六篇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

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信息經濟發展壯大。

<strong>第二十五章 構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網絡

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

第一節 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

構建現代化通信骨幹網絡,提升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推進寬帶接入光纖化進程,城鎮地區實現光網覆蓋,提供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帶寬實現100兆比特以上靈活選擇;98%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地區提供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帶寬實現50兆比特以上靈活選擇。建立暢通的國際通信設施,優化國際通信網絡佈局,完善跨境陸海纜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

第二節 構建先進泛在的無線寬帶網

深入普及高速無線寬帶。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實現鄉鎮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蓋,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WLAN)接入。加快邊遠山區、牧區及島礁等網絡覆蓋。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實現空間與地面設施互聯互通。

第三節 加快信息網絡新技術開發應用

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寬帶關鍵技術研究,啟動5G商用。超前佈局下一代互聯網,全面向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演進升級。佈局未來網絡架構、技術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重點突破大數據和雲計算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操作系統、高端工業和大型管理軟件、新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

第四節 推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

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形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業務服務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深入推進“三網融合”。強化普遍服務責任,完善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簡化電信資費結構,提高電信業務性價比。完善優化互聯網架構及接入技術、計費標準。加強網絡資費行為監管。

<strong>第二十六章 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第一節 夯實互聯網應用基礎

積極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鼓勵互聯網骨幹企業開放平臺資源,加強行業雲服務平臺建設,支持行業信息系統向雲平臺遷移。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推進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建立“互聯網+”標準體系,加快互聯網及其融合應用的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製推廣,增強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第二節 加快多領域互聯網融合發展

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及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形成網絡化協同分工新格局。引導大型互聯網企業向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開放創新資源,鼓勵建立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創新聯盟。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探索建立國家信息經濟試點示範區,積極發展分享經濟。推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結合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

<strong>第二十七章 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

第一節 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

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採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關聯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依託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加快推進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加快建設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開放共享。制定政府數據共享開放目錄,依法推進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統籌佈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平臺、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研究制定數據開放、保護等法律法規,制定政府信息資源管理辦法。

第二節 促進大數據產業健康發展

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探索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數據產業鏈。加快海量數據採集、存儲、清洗、分析發掘、可視化、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促進大數據軟硬件產品發展。完善大數據產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和生態體系,加強標準體系和質量技術基礎建設。

<strong>第二十八章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統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完善國家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強化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提高網絡治理能力,保障國家信息安全。

第一節 加強數據資源安全保護

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實行數據資源分類分級管理,保障安全高效可信應用。實施大數據安全保障工程,加強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加強各類公共數據資源在公開共享等環節的安全評估與保護,建立互聯網企業數據資源資產化和利用授信機制。加強個人數據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洩露和出賣個人數據行為。

第二節 科學實施網絡空間治理

完善網絡空間治理,營造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建立網絡空間治理基礎保障體系,完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完善網絡信息有效登記和網絡實名認證。建立網絡安全審查制度和標準體系,加強精細化網絡空間管理,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健全網絡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網絡空間安全規則制定、打擊網絡犯罪、網絡安全技術和標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第三節 全面保障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完善涉及國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監督機制。集中力量突破信息管理、信息保護、安全審查和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裝備威脅感知和持續防禦能力建設。完善重要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制度。健全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要信息系統條塊融合的聯動安全保障機制。積極發展信息安全產業。

<strong>第七篇 構築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strong>第二十九章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鼓勵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幹網絡,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促進網絡預約等定製交通發展。強化中心城區與對外幹線公路快速聯繫,暢通城市內外交通。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加強郵政、快遞網絡終端建設。 >>>

<strong>第八篇 推進新型城鎮化

<strong>第三十四章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綠色城市。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發揮城市創新資源密集優勢,打造創業樂園和創新搖籃,建設創新城市。提高城市開放度和包容性,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建設密度較高、功能融合、公交導向的緊湊城市。

<strong>第十一篇 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strong>第五十二章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推動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合作,支持主要全球治理平臺和區域合作平臺更好發揮作用,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平合理。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辦好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

<strong>第五十三章 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擴大對外援助規模,完善對外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免費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經濟政策等方面諮詢培訓,擴大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防災減災、環境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貧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力度。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形成多元化開發性融資格局。維護國際公共安全,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支持並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防擴散國際合作,參與管控熱點敏感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通道安全。加強多邊和雙邊協調,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維護全球網絡安全。推動反腐敗國際合作。

<strong>第十三篇 全力實施脫貧攻堅

<strong>第五十七章 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因地制宜解決貧困地區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構建貧困地區外通內聯的交通運輸通道。建設15.2萬公里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加強貧困地區水利建設,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扶持貧困地區農村水電開發。加大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力度。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支持貧困地區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加快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

<strong>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strong>第六十章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優化醫療機構佈局,推動功能整合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之間的分工協作,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能力提高及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實施家庭簽約醫生模式。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實行差別化的醫保支付和價格政策,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基本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實施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培養使用計劃,健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通過改善從業環境和薪酬待遇,促進醫療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基層和農村流動。完善醫師多點執業制度。全面實施臨床路徑。提升健康信息服務和大數據應用能力,發展遠程醫療和智慧醫療。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5名。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強化源頭治理,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網格化監管,提高監督檢查頻次和抽檢監測覆蓋面,實行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開展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行動。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按照獨立法人治理模式改革審評機構。推行藥品經營企業分級分類管理。加快完善食品監管制度,健全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加大農村食品藥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對網絡銷售食品藥品的監管。加強食品藥品進口監管。

<strong>第十六篇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strong>第六十八章 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

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遊、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併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快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智能化建設。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加強主流媒體建設,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優化媒體結構,規範傳播秩序。

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豐富網絡文化內涵,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創新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網上宣傳方式,提升網絡輿情分析和引導能力。加強互聯網分類管理,強化運營主體的社會責任。推進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引導廣大青年爭當“中國好網民”,倡導網絡公益活動,淨化網絡環境。

<strong>第六十九章 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拓展海外傳播網絡,豐富傳播渠道和手段。打造旗艦媒體,推進合作傳播,加強與國際大型傳媒集團的合資合作,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打造符合國際慣例和國別特徵、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話語體系,運用生動多樣的表達方式,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

<strong>第十七篇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strong>第七十一章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全面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採集和管理標準。依法推進信用信息在採集、共享、使用、公開等環節的分類管理,加強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信用信息保護。加快推動信用立法。

建立信息披露和誠信檔案制度,加快完善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信用記錄。加強部門、行業和地方信用信息整合,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歸集機制,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法推進全社會信用信息資源開放共享。

<strong>第七十三章 建立國家安全體系

制定實施政治、國土、經濟、社會、資源、網絡等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政策,明確中長期重點領域安全目標和政策措施,提高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加強國家安全科技和裝備建設,建立健全國家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不同領域監測預警系統的高效整合,提升安全信息蒐集分析和處理能力。建立外部風險衝擊分類分等級預警制度。加強重大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制定國家安全重大風險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和機制。對重要領域、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建立重點領域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組織協調。

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聯合工作機制,依法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加強反恐怖專業力量建設。加強反恐國際合作。加強反間諜工作。加強網上主權空間對敵鬥爭和網絡輿情管控,遏制敵對勢力和恐怖勢力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加強邊境技防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貫徹落實國家安全法,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推進國家經濟安全、防擴散、國家情報、網絡安全、出口管制、外國代理人登記、外資安全審查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立法工作,加快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

<strong>第十九篇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strong>第七十七章 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

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和改革強軍戰略,全面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加強軍隊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加快軍事立法工作,構建與形勢任務和新領導指揮體制相適應的軍事法規體系。加強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準備,發揮軍事需求牽引作用,優化軍事戰略佈局,積極經略重大安全領域,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加強國防科技、裝備和現代後勤發展建設,紮實開展實戰化軍事訓練,著力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加強國際軍事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國際維和行動。

<strong>第七十八章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需求,在國防建設中合理兼顧民用需要。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工作運行和政策制度體系。建立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軍民融合領導機構。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立法。堅持軍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戰結合,促進經濟領域和國防領域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交流,加強軍地在基礎設施、產業、科技、教育和社會服務等領域的統籌發展。探索建立軍民融合項目資金保障機制。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實施國防科技工業強基工程。改革國防科研生產和武器裝備採購體制機制,加快軍工體系開放競爭和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加快軍民通用標準化體系建設。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工程,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領域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和舉措,打造一批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加強國防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