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秉燭遊走,《韓熙載夜宴圖》的畫軸被逐漸照亮,全息投影的敦煌飛天舞女翩翩起舞;月窗裡的木蘭花開了又合,明清古巷的細節在你眼前一一呈現……這些魅力瑰寶的文化遺產都在豫園變得可觸可感可知。

11月23日,為期18天的《萬物有靈——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成果展》在豫園商城華寶樓三層(豫園書局)開展。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之綱博士擔當策展人,旨在藉助現代科技力量,重現古老文化遺產繽紛萬千的色彩和生機靈動的魅力。

作為全球性藝術展覽,“萬物有靈”首站亮相於2016年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以清華美院團隊為核心的參展團隊展示了近年來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展覽將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復原,數字修復,多終端技術呈現等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整合到傳統文化藝術、經典教育傳承等多個領域。

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整場展覽共包含幾大個展區:紫禁威儀,先賢聖蹟,寶相霓裳,邑巷人家,傳藝承明,其中囊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採用不同技術手段展現各自的主題,給觀眾帶來新鮮的觀感體驗。

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新媒體裝置“骷髏幻戲圖”把觀者的好奇心拉進詼諧戲謔中,雙手操控“金絲線”就能讓小骷髏精懸絲律動,更精妙的操控是撥動屏幕上的絲線,它就會一招一式去扮演傳統懸絲傀儡戲中的鐘馗……此畫原為南宋李嵩創作的絹本設色團扇畫。大小骷髏戲過三招後疲倦倒地,延伸了宋畫原作中蘊含的生死觀念。

作品《與非》基於投影的交互裝置,觀眾撥動風鈴喚出魚群。通過呈現不斷黑白變化的魚群與觀眾交互,或吸引或排斥的互動表達與和非的兩種狀態,傳達陰陽相生的流動意境。

《韓熙載夜宴圖》的互動演繹同樣是充滿新意。清華師生團隊通過三維光影模擬、交互式劇情、高分辨率動畫等技術和設計手段,將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徐徐鋪開。觀看的過程與古人卷軸式的賞畫方式一致,觀眾還能拿著“蠟燭”與畫面互動,燭光會隨著觀眾走動投射到畫面上,照亮夜宴圖一角,營造出一種私密的賞畫體驗。

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紫禁威儀”展區展示了“端門數字博物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將一座整體的古典建築完全用作數字化展示的嘗試,打開了故宮珍藏已久的文化寶庫。數字互動技術與古典建築傢俱巧妙融合,漫步其中,可以感知真實的宮廷生活,織繡、服飾、傢俱、書畫、器物,穿越漫長時光,依然保有溫度。

“寶相霓裳”運用AR、VR等技術再現敦煌文化。觀看虛擬現實博物館,可感受浸入式虛擬體驗,更可欣賞到美輪美奐的全息影像“飛天樂舞”。

“先賢聖蹟”以長卷動畫演繹著“孔子博物館聖蹟圖”。觀眾們可追隨聖人腳步,走一遍“列國往事”,甚至還可以與聖人進行語音互動,聽取諄諄教誨。

“邑巷人家”呈現了三維數字化技術復原的“明清古巷”和“羊舞嶺窯”,觀者可以親身參與到歷史環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它們的價值。

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傳藝承明”展區展示了眾多文化遺產的傳承,如甲骨文字體開發與推廣項目等,“朝花夕拾”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展示了新材料與傳統工藝的碰撞,為“傳統手工藝如何生存”這一話題提供了思考。

讀《韓熙載夜宴圖》來看清華文化遺產創新展

策展人王之綱表示,“萬物有靈”不單是通過科技對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同時它內在自帶的文化內核具備源遠流長的生命力,策展團隊通過對內容進行不斷的挖掘豐富,集中展示了中華文明遺傳保護與創新研究成果作品。通過“故宮”故事、“敦煌”風情等主題的展示,向世人演繹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薰陶之旅,同時也詮釋了“中國元素,時尚表達”的創新理念。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朱世一 實習編輯:朱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