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鳳坡上見金蟾

明朝萬曆年間,黃河改道,入淮河積於兗州西,匯眾湖成一大泊,名為微山湖。微山湖有一漁村,名為馬口,馬口東南方有一土堆,名為落鳳坡。相傳古時有一鳳凰落於上而得名。鳳凰啼鳴三日,產一卵,後不知所蹤。傳說鳳凰飛走之後,眾人跑到那裡去尋找鳳凰卵,久尋而不得,後蚊蟲四起,人不能至,漸罷。

落鳳坡上見金蟾

轉眼間,到了民國。軍閥混戰,馬口猶如一世外桃源,人民安居樂業,不問外事。有一日,不知從那裡划來一小船,中有一漢,四十往外,滿臉疙瘩,甚是醜陋,眾人問之,前言不搭後語,知之為一傻兒,眾人稱之為蛤蟆。蛤蟆自此在馬口居住下來,以捕魚為生,夜宿於落鳳坡下。

轉眼春去夏至,天氣漸熱。一日,蛤蟆捕魚回來,像往常一樣把船停在落鳳坡下,燒火做飯,飯罷就睡。睡至半夜,朦朧中,從落鳳坡傳來鳳凰的鳴叫聲,並伴有金光閃爍。蛤蟆起身,只見船四周,蚊蟲密佈,甚是駭人。說來也怪,自蛤蟆醒來以後,蚊蟲便不知所蹤。蛤蟆順著鳴叫聲來到了落鳳坡上,見有一井,鳴叫聲從井中傳了出來,不見鳳凰,只有一卵。蛤蟆伸手撈之,出水變為一金蟾,不復鳴叫。

落鳳坡上見金蟾

蛤蟆得到金蟬,甚是喜愛,每日把玩。一日,蛤蟆上街買米,米鋪老闆見之,便想佔為己有。便許諾以金蟾易之,可得大米一百斤。蛤蟆欣喜不已,便以金蟾易之。

又是一年,入夏夜至,落鳳坡上又傳來鳳凰鳴叫聲,蛤蟆起身前往,復得一金蟾。米鋪老闆聞之,問之何來,蛤蟆一一告知。米鋪老闆許諾以三百斤大米易之,並告之曰“鳳凰產卵,多年不孵,見金光,三年可出,母亦至。”並交待蛤蟆,明年一同前往,欲卵和鳳凰皆得。

落鳳坡上見金蟾

來年已至,蛤蟆和米鋪老闆早早在落鳳坡住下等待。久待而不見,蚊蟲亦不復見。一夜忽見金光閃耀,鳳凰盤桓於落鳳坡上。兩人見之,大喜不已,欣然前往。至井前,見一卵在井中浮沉,蛤蟆伸手撈之,不可得,手入井一尺,卵亦下沉一尺。兩人撈之而不得,欲以石擊之。鳳凰見之,鳴叫三聲,從井中冒出大量的蚊蟲,兩人慌張之下,不慎跌入井中,鳳凰化為一石,落在井上。從此,落鳳坡上從未出現過一隻蛤蟆。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經常聽到從落鳳坡傳來蛤蟆的叫聲。

後人雲“有福得金蟾,貪心變蛤蟆。”,誠然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