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中画经典之吴历《云白山青图》、《兴福庵感旧图》】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吴历《云白山青图》局部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是清初画家吴历(1632-1718)逝世三百周年。从9月起至11月,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共同举办了“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以此纪念这位画家。

本期为大家介绍吴历两幅重要作品,一是收藏于台北故宫的《云白山青图》,二是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兴福庵感旧图》,这两幅作品分别是吴历37岁和43岁所做。在追悼吴历之际,将这两幅作品联系起来一并介绍,因其中都蕴含了中年时期的吴历对生命、死亡的追问和冥想。

壹 白云青山间的无字墓碑

吴历的丹青之路,因50岁左右开始赴澳门的传教活动而被划分为两段,前一段风格清新工丽,而后一段老辣质朴,回归了元人的笔墨情趣。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云白山青图》全卷(小图)

《云白山青图》为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117.2厘米。吴历所描述的这段山景,应是常州虞山一带。毗陵,是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古代称谓。虞山,目前隶属于常熟市,它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虞山的得名是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死后葬于此。

吴历此卷,为我们展现了300多年前虞山一带初秋的景致,层峦叠嶂、白云缭绕,古松苍翠、山花烂漫。远景中的江湖、山脉、群雁,展现出雄伟壮丽的一面,而近景中的僧屋、古松、山路则展现出飘渺幽深的景色,将这两种情趣统一在画幅中,可见吴历中年时期的功力。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云白山青图》细部1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云白山青图》细部2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云白山青图》细部3

与他早年的老师,王时敏、王鉴相比,吴历算是晚了一辈的人物,他跟随王鉴之际,学习了王鉴青绿山水的画法,该卷中的设色用青绿红白重色皴染,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营造了一种清虚灵动的效果。

在卷末左上方有吴历的自题——“雨歇遥天海气腥,树连僧屋雁连汀。松风谡谡行人少,云白山青冷画屏。戊甲九月六日予从毗陵归虞山,风雨寂寥中有啜茗焚香之乐,八日晚晴,喜而图此。吴历并题。”

观此画后半段,乾隆所留的那个红彤彤的印,倒是凭添了一种夕阳西下的韵味。与乾隆其他画蛇添足的弹幕相比,这枚钤印和吴历在自题中所说的“八日晚晴,喜而图此”颇为契合并且有趣。犹如英国风景画家威廉·透納,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手指蘸着红颜料,在海面上抹出一个红色的浮标一样,让这个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在对画面这些要素和背景解读之外,我们可能会注意到那块墓碑。吴历小心地将它隐藏在“僧屋”后的树荫之中。与正在挑担上山行人,形成呼应,让这条山路充满了动、静之间、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对比关系。

在文人士大夫们的山水画中,点景的小人、骡马和房舍时常是不能缺席的,但用墓碑——这种最直白的死亡符号来点景,确是不寻常的。我们可以比较下五代时期李成、王晓所做的那幅《读碑窠石图》,但在此图中,这面硕大的古碑俨然成为了绘画的主题,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景色仅是它的背景。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云白山青图》细部4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读碑窠石图》 五代时期 作者 李成 王晓 绢本

而吴历此处的墓碑,则属景色的视觉补充,他完全可以用一幢茅屋、一匹骡马或者一颗古树替代。但是,他选择了在寺庙之后,放置了这个代表死亡与追思的符号。这是谁的墓葬?吴历在题画中并没有说明。但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在宏大、清秀的风景之间,蕴藏着他对生命和死亡的追思。

若是有类似的例子,在西方绘画中倒经常可见。比如19世纪美国画家丘奇的《安第斯之心》( The Heart of Andes 1859年),也是在磅礴、壮阔的风景画之中,插入了一小块墓地。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The Heart of Andes 1859年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The Heart of Andes 细部

丘奇的哲学思想来自于洪堡的影响,代表了西方人普遍的自然观:自然是一张具有生命的网络,地球则是一个大的有机体,所有的生物们,包括自视甚高的人类或者卑微的蝼蚁,都是这张网络中的一员。(有关丘奇的介绍,可参考本号美国美术史系列文章《向西、向南、向北——丘奇的时代和他的朋友们》)

以下请横屏欣赏: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贰 自怜南北客,未尽死生心

6年过后,吴历完成了这幅《兴福庵感旧图》。

该图为绢本设色,纵36.7厘米,横85.7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兴福庵感旧图》小图

若是视线自右往左移动,进入我们视线的首先是高高院墙中的兴福庵一角。吴历采用了深远的构图,让我们能够看见这个冷清寺院中的房舍、古木和窠石。一间无人的房内门开着,书案尚在,可是主人已别。一只丹顶鹤孤独地站立在松枝上,它昂首向左,似乎与满园叽叽喳喳的喜鹊们对话。禽鸟的热闹,正衬托出无人的清冷。院墙之外,几株老树秃枝,远处江水苍茫。

从吴历在左上方自题,我们知道此画是为怀念挚友僧人墨容离世而做。对于自己未能最后送别朋友,他感到非常悲痛。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兴福庵感旧图》局部

“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庚戌清和,游于燕蓟,往往南传方外书信,意甚殷殷。辛亥秋冬,将欲赋归,意谓同此岁寒冰雪,而未及渡淮,闻默公已挂履峰头,痛可言哉。自惭浪迹,有负同心,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訾笔陨涕而已。却到昙摩地,泪盈难解空。雪庭松影在,草诏墨痕融。几树春残碧,一灯门掩红。平生诗画癖,多被误吟风。鱼雁几曾隔,赋归迟悔深。自怜南北客,未尽死生心。痴蝶还疑梦,饥鸟独守林。云看无限意,何事即浮沉。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桃溪居士吴子历。”

兴福寺是吴历和默容畅谈诗画的地方,松树白鹤都是长寿的象征,但却体现出“饥鸟独守林”的悲情。吴历用他的画哀悼默容,似也在提醒观众,世事无常,“云看无限意,何事即浮沉”。

吴历对生死的反复追问和思考,最终让自己接受了宗教的慰藉。从少年时期信奉佛教、成年时的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基督教的信仰者。1681年,吴历随比利时籍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us Couplet,1624-1692)神父抵达澳门,他本希望经过澳门搭乘荷兰船只赴罗马觐见教皇,却未能成行。

在留居澳门5个多月中,他于1682年加入耶稣会,于圣保禄修院修行并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并遵习俗取葡式名雅古纳。1682年离澳后吴历随后返回江浙一带传教。

以下请横屏欣赏: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清初六家之吴历的中年时期:白云青山间的死亡冥想

他的传教生涯一共持续了20年左右,这期间他忙于修道、学习拉丁文、管理教堂,投入各类教会琐事,画作很少,一直到70岁后才又开始大量创作。依据他在澳门滞留期间记载的画跋和诗集——《三巴集》记载,吴历在此期间并非绝对封笔,比如在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就多日画画,但这批绘于澳门的画作大多下落不明。

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今属江苏省)人。他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翬)、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吴历寿终于上海,葬于大南门外天主教坟场,享年八十七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