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關金貳仟圓

中華民國關金貳仟圓

中華民國關金貳仟圓

關金券全稱為"海關金單位總換券"。簡稱"關金"。1930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規定海關進口稅改用金單位代替海關兩,時值0.601866克純金,等於0.4美元、19.7265便士、0.8025日元。但實際徵稅時並不接受各國金幣,而是由納稅人支付關金券。1942年4月後關金券進入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後,關金券停用。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國父孫中山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均為直型。

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關金兌換券;1931年5月中央銀行正式發行關金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

關金券最初的發行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並不在市面流通。由於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僅佔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在此後十餘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範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

1942年4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規定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國民政府變相增發法幣大鈔,關金券公開地行使流通功能,變成真正的紙幣。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頒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佈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卷,並以1金圓券兌換15萬關金券的比率收兌關金券。同年11月21日停止收兌,關金券正式作廢。

期間正式發行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發行的有4種。由於國民政府嚴重財政危機,惡性通貨膨脹迫使關金券進入流通領域,最終不但沒有穩定金融,反而成為廢紙一張。

關金卷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印製精細,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製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成為收藏家的目標,四面八方的收藏家開始競相尋找關金卷,所以也導致了關金卷千金難求的局面,致使關金卷的身價節節攀升。其未來升值空間無可限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