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隨著人類對火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這顆紅色星球的瞭解也愈加全面。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對火星的關切也不斷增多。人類是否可以居住到火星上?是否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利用火星上的資源?如果不能解決存在於地球上的、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人類是否會重蹈在地球上犯下的錯誤?

這些質疑來自國家地理頻道的迷你劇集《火星》第二季。該系列以混合劇本或者紀錄片形式呈現,深入探討了一個問題:如果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目標發生衝突,而且這種衝突沒有在地球上得到解決,那麼衝突會對太空探索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儘管早期航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企業的貪婪無妄和放松管制加劇了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直到今天,這種衝突都是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充滿了爭議。

該劇聯合執行製片人Stephen Petranek表示:“商業利益始終與科學利益背道而馳。我們現在正在製作這個節目以便引發人們的探討,並開始反思我們將如何在火星上採取不同於地球上的行動。”

和第一季一樣,第二季節目也將由未來可能上演的虛構場景組成,並由科學家、歷史學家和宇航員做出評論。Ron Howard和Brian Grazer這一奧斯卡獲獎雙人組加盟了這部2000 萬美元迷你劇的製作,節目主持人Dee Johnson也參與其中。本期節目發生的年份定在2042年,也就是科學家在火星上建立基地9年之後。屆時,火星基地中將有200人的研究團隊,私人企業開採水資源的行動也開始威脅到火星生態系統。

石油和能源分析師Antonia Juhasz說:“第一季的重點在於探討“人類是否能夠在火星上存活?”而第二季的重點則是討論“人類是否會毀掉火星?”節目的關鍵之處在於它所引發的討論,即破壞行星環境的過程是否會繼續?”

Juhasz表示,這種與我們今天處境的相似之處讓人們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為火星居民提取水源是否會沿用我們在地球上用於資源開採的模式?這種模式,尤其是化石燃料的開採已經導致地球環境急劇惡化,人類幾乎快要無法居住。Juhasz還補充說:“在火星上開發資源時,我們是否要吸取地球上的錯誤教訓:不僅要尊重這顆星球,還要尊重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能力?”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誰擁有太空?

1967年,聯合國制定了五項條約中的第一項,概述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意願,並構成《太空法》的核心。然而,隨著太空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新並制定更嚴格的規則。多樣化和相互衝突使國際共識更加難以達成,也使個別國家在相關行業遊說下進行自我監管。

Petranek說:“我們從1967年就簽訂了條約,基本上確認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宣稱佔有地球軌道以外的任何東西。但如果人們在火星上投資,他們就會想要擁有些東西。”

Petranek在書中表示,展望未來,火星將提供特別誘人的基地,用於開採位於小行星帶的價值約80千萬億美元的金屬財富。與地球相比,火星不僅距離小行星帶更近,而且提供了更輕、成本也更低的發射重力。這些礦物將支持火星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現在美國國會正在權衡關於小行星和科學資源的兩項法案,公司正尋求辦法試圖影響未來法律。

Juhasz說:“這些規定完全是放松管制,讓美國政府在推動開發小行星和火星資源方面發揮作用。”她還稱:“構建法律架構的嘗試是由企業推動的。我們希望這期節目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在這方面需要發出聲音。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我們如何建立一個系統。那裡需要有監管機制,致力於保護在火星上可能發現的東西,使它成為能繼續維持我們生命的地方,而不是像破壞地球那樣,使火星也不能維持我們的生存。”

如何防止同樣的錯誤?

在為第一季的拍攝做準備時,曾幫助訓練演員的美國航天飛機宇航員Mae Jemison認為,像《火星》這樣的故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有時候,如果我們把事情想象在未來的某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得更清楚。”她說,“關於太空的法案已經到位,但這個星球上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我們必須對商業化進行反思,也要考慮如何將我們所知道的科學和事實融入到這些法案的制定中。”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我們如何成功地從探索火星到殖民火星再到商業化火星,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領導者。在太空和火星的惡劣環境下,需要一種分層的方法,以便幫助火星殖民進化成熟到可持續發展模式。

航天飛機宇航員Leland Melvin說:“沒有規定誰擁有什麼的太空政策或法律,這就必須有良好的領導能力,因為兩者都必須以和諧的方式存在。”

“你必須以一種系統的方式行事,控制並能夠在需要解決某些問題時,叫停其他事情。” 他說。“在宇宙飛船或太空站上,指揮官的命令高於其他所有人。我在空間站的時候,負責移動機器人手臂。指揮官對我說過:“這就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幫不上忙,你就離開。”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對於人類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火星紀錄片的參與者們同樣存在分歧。

歷史學家Susan Wise Bauer說:“我們註定要失敗,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火星殖民的問題,以及科學與商業企業之間的衝突,在於科學界需要企業支持,我們無法負擔起純粹研究所需要的龐大費用。科學研究通常會得到製藥公司、大學等方面的贊助。這會讓事情產生更多糾葛,同樣有利益相關者,人們甚至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妥協。火星探索也不例外”

《火星救援》作家Andy Weir則更為樂觀。在他看來,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帶來好處。

他表示:“出於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企業會投入鉅額資金進行研究。如果有辦法將利潤轉移到火星上,那麼公司將花費數十億美元研究如何以低廉的成本到達火星,這反過來又能讓人們到達火星成為現實。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類比就是飽受詬病的醫藥行業。他們的確是為了賺錢,但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也讓他們為人們創造了很多藥物。”

Petranek稱,火星嚴酷的環境可能無法讓人在商業和科學研究之間做出選擇。他表示:“在火星上,我們需要以比在地球上以更聰明的方式行事,這是由生存機制所決定的。你不能只想著追求純粹的商業利益。當你被迫回收所有的東西時,會完全改變人們相互合作的態度,無論他們是科學家還是工業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