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應該學會的一件事:就是允許孩子生氣

01

父母最應該學會的一件事:就是允許孩子生氣

欣欣媽最近很苦惱:上五年級的女兒經常不搭理她,她怎麼問,孩子就是不告訴她。甚至還告訴同學,我媽不理解我,這讓她更加困惑。

自從娃出生後,她就努力做好媽媽。上課,看書,聽講座,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學習,並且還給女兒從公立學校轉入全國最好的私立學校。

當媽的已經這樣努力了,而孩子卻經常因為一點小事不高興。

她說:“昨天下午我接孩子早了20分鐘(每個週二都早接她一會兒去學琴),沒有吃上老師的柚子,因為小組完成了任務才能吃,於是就很不高興,提出讓我給她補償,我說買柚子,她不行,讓我買糖,又提出停止學琴。我說可以跟老師商量下,晚點接你,但是老師需要按時走,可能上不夠1個小時,她說可以。然後一晚上還是時不時衝我說話帶點氣。今天早上好像好了。

另外一件事:一個月買了十幾件衣服了。那天說,想穿個寬腿褲,我說咱家衣服已經夠多了,平時都穿校服用的也少,闊腿褲小孩子上廁所不方便。她說上廁所沒問題,她想要一件闊腿褲,我就給她買了,這是理解還是妥協?”

她在群裡也向大家請教,群友各抒己見。

有的說:真正理解了孩子,她未必會那麼多。把自主權交給孩子,孩子心中有數。

有的說:媽媽說話代了自己的色彩。需要“鈍感力”,給自己空間,給孩子空間。和孩子玩玩黏土,培養耐性。

有的說:孩子的需求需要被肯定,每個孩子需要被理解,真誠地表達自己。

有的說:孩子未必全滿足,給個購物數額,範圍內孩子自己支配。

有的說: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理解你呢?心平氣和的說一下你的感受。我覺得孩子一定知道你滿足她的目的,就是讓她高興,不耍脾氣,但是她要的可是愛,不是你的遷就討好!孩子門清的很!

02

父母最應該學會的一件事:就是允許孩子生氣

大家的方法都特別好,不管按照那種方法執行,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的問題會隨之解決嗎?

孩子今天要衣服,明天要出去玩,今天因為沒吃到柚子不開心,明天可能因為吃不到香蕉不開心。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遲早被孩子的要求所掏空。

孩子因為一點小事不開心,換句話去表達就是這點事不應該有情緒,難過傷心是不對的。這就是對孩子的情緒否定。

就如同老公說,這點事,你也值得生氣,我們的感受就是我不重要,你不理解我,也不關心我。

在原來的傷心情緒基礎上,又疊加了媽媽的評價和否定,就會更加難過。

而媽媽認為小事都傷心,那將來遇到大事可咋辦呢?

所以希望孩子高興,不要傷心。

我們經常看到一兩歲的孩子哭,媽媽趕緊哄一下,轉移注意力,認為孩子不哭,問題就解決了。

殊不知,這種做法就是從未真正去處理當下情緒,而是通過滿足,暫緩了這個情緒,暫緩不代表這個情緒消失,所以即便媽媽滿足了,情緒沒疏通,沒被看見和理解,還會再一次冒出來。

而媽媽也很委屈,我都滿足你了,你怎麼還這樣?

媽媽心中也有情緒,又會傳遞給孩子,你的滿足不是心甘情願的,你只是為了讓我快點好。

孩子在原來的感受上,又增加了媽媽的催促,感受不到愛,甚至被嫌棄。

隨著一次次事件的積累,孩子越來越覺得媽媽不理解,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怎麼問也不說,因為告訴你了,你也不懂,咱倆不同頻。

當然媽媽希望孩子高興起來,背後也有原因,最常見的就是這三種。

  1. 觸發了媽媽的恐懼焦慮。

孩子不高興,可能就會擔心孩子,心情不好,傷害身體,尤其受一些原生家庭的決定論影響,擔心不被滿足,孩子會有匱乏感。有了這些恐懼情緒在先,就很難做到傾聽,很難探究孩子需求背後的原因,孩子可能尋求關注,可能尋求被理解。

  1. 觸發了自己不是好媽媽。

這麼努力,孩子卻不如意,這種被否定的感受很難過。不是因為孩子不開心,而是媽媽很敏感,孩子稍微有點情緒,媽媽就感知到了,媽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媽媽,做的對不對?所以孩子開心起來就會緩解不是好媽媽的感受。

  1. 媽媽給孩子做了榜樣。

比如在夫妻關係中,總是通過這種不開心來引起伴侶的關注,時間久了孩子學會了媽媽這種模式。

心理學上講女兒認同媽媽,男孩認同爸爸。孩子在意識上不像媽媽的樣子,但是在潛意識上還是和媽媽一致的。也就是媽媽經常不開心,孩子怎敢開心?

只有和媽媽做一樣的事情,才和媽媽有鏈接。

所以,當父母最應該學會的一件事,就是允許孩子不開心,允許孩子生氣,並且讓孩子去面對此刻的情緒。不要讓孩子通過鬧情緒控制父母。

03

父母最應該學會的一件事:就是允許孩子生氣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過女兒哭鬧的場景,大概意思是圓圓看中了某樣東西。不管孩子在超市裡怎樣撒潑使橫,怎樣地哭鬧,尹建莉都溫柔地面對,並且微笑問孩子哭好嗎?直到女兒鬧夠了,才牽著孩子的手回家。從此女兒再也沒有哭鬧過。

這就是允許孩子哭鬧,並且給孩子面對情緒的機會。

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是一種能力,因為社會環境會經歷很多挫折,總有很多不如意,會調整情緒,就會減少內耗。

當然媽媽有能力,可以去傾聽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

最簡單的傾聽方法就是把孩子的語言,重新描述一遍加上情緒詞,就像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樣,沒吃到柚子很難過吧,我理解你的難過。

孩子提出補償,要告訴孩子這是兩碼事,因為你沒吃柚子而難過,先處理這個情緒。心理學上曾經做過實驗,一個人面對情緒,讓自己情緒平復下來,不超過3分鐘。

為什麼要面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基礎。

比如,女人經常需要男人來哄,不哄就各種不開心,各種作,這就是讓別人來緩解情緒,當男人不再為你的情緒負責,內心就各種痛苦,上演各種劇情。

回到開頭問題,孩子提出補償這件事,其實背後真正的信息是孩子不想學琴這件事,已經積累了很久,終於可以通過沒吃到柚子表達出來了。

孩子不開心,父母就關注,就想辦法讓孩子開心起來,孩子熟知這種模式。所以,反過來就控制了媽媽。買了10來件衣服,和吃不到柚子的策略一樣。

要擺脫孩子的控制,媽媽就要承認自己能力就這樣了,沒有能量去承擔你的情緒,你不開心就不開心吧,我就這水平了。

不再證明自己是好媽媽,不再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反正就這樣了,就會放下評判,放下拯救,個時候就是對自己的接納。

承認內在沒電了,才會從孩子身上轉向自己,不再和孩子較勁,不再對孩子敏感,才能給予孩子空間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