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造車新路徑|終於浮出水面

万向造车新路径|终于浮出水面

万向造车新路径|终于浮出水面

沉寂幾年之後,2014年因被萬向集團收購而備受關注的Karma汽車,又一次進入輿論視線。

文 | 左茂軒

當地時間1月9日,2019年的美國CES電子展上,Karma汽車首次參展,並宣佈與黑莓QNX在汽車網絡安全管理系統上達成深度合作。

此外,Karma汽車還將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車展亮相,正式拉開其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幕,並計劃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在中國的認知度與影響力。

“Karma將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展示新一代產品以及兩款概念車,並計劃正式將Karma汽車介紹給中國市場。”當地時間1月7日,Karma汽車CEO周亮在位於加州爾灣的Karma汽車總部接受智庫君採訪時表示。

同時浮出水面的,還有Karma的長期戰略規劃和商業模式。在產品進化的同時,Karma未來將把工作重心放在平臺的研發上,並通過共享平臺與車企展開合作。同時,Karma也將成為萬向造車的重要一環,對萬向量產車的推出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尋找新商業模式

Karma已經算不上是一個年輕的“電動車”公司,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成立的菲斯克汽車公司(Fisker)。創辦初期,這家電動車公司曾與特斯拉齊名,與特斯拉不同的是,菲斯克的技術路線是增程式電動汽車。

2011年,菲斯克的電動轎跑車Fisker Karma揭開面紗,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然而,由於受到技術、資金等多重問題的困擾,菲斯克陷入經營困境並宣佈破產。2014年,萬向集團擊敗包括李澤楷在內等多位潛在對手,以1.492億美元的超預期競標價將菲斯克收入囊中,隨後菲斯克更名為Karma汽車。

收購菲斯克是萬向集團謀劃多年的電動車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當然,收購之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儘快恢復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事實上,Karma的首款量產車型Karma Revero已經在2016年實現下線交付,並在離爾灣總部不遠的莫雷諾谷建立了全新的工廠。

目前,這款車已經通過小批量定製化生產的方式在北美市場銷售,售價約為13萬美元。據瞭解,目前Karma汽車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擁有15家經銷商和一家工廠直營店。

然而,在過去幾年,Karma逐漸淡出公眾的視線,鮮少有消息傳出。事實上,Karma儘管已經將新車推向市場,但卻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商業路徑和長遠的企業戰略規劃,這也是Karma鮮少在公開露面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最早成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之一,Karma此前積累了在產品研發、增程式電動車技術、電池技術等經驗,但在被萬向收購之後,Karma未來如何發展以避免重蹈菲斯克的覆轍,是擺在Karma面前的現實問題。

2018年年初,原北京福田戴姆勒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周亮出任Karma汽車CEO。擺在周亮面前的是包括團隊的組建、品牌的定位、企業的戰略規劃等諸多難題,最為重要的是為Karma制定一條商業化路徑。

根據Karma的“LHCT”戰略,Karma將以LUXURAY(豪華)、HIGH-TEC(高科技)、CUSTOMIZATION(定製)、TREATMENT(價值)作為品牌定位,與阿斯頓·馬丁或者邁凱倫這樣的小眾豪華品牌類似,主打高端定製和個性化。

在市場佈局方面,Karma將以美國為原點向全球擴張,先北美、後歐洲。近期內後續的產品大概率不會在中國生產,而將通過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万向造车新路径|终于浮出水面

走高端定製化路線的Karma,註定不會是一家靠“走量”取勝的車企。對周亮而言,為了企業的長期發展,Karma必須制定一個詳細並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商業計劃。

根據Karma的計劃,在實現產品的不斷升級之外,另外一項主要工作是打造平臺。未來,Karma將對現有的增程式平臺K1 1.0平臺與K1 2.0平臺,注入更多技術資源與資金,同時,還計劃在2021年打造全新的K 3.0純電動車平臺。

此外,據周亮介紹,Karma還將基於K3.0平臺打造全新的V-平臺,與此前的平臺不同的是,V-平臺將以中國為圓點向全球擴張。

根據周亮提出的發展策略,Karma將與車企展開合作,將這些平臺授權給其他車企,通過提供工程服務與技術,從中獲利。

不過,目前來看,在Karma的共享平臺的商業路線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技術的先進性,使其對其他車企具有吸引力。

儘管Karma在增程式電動技術方面有著多年的經驗,但在國內同樣已經有車和家等數家新造車企業同樣走上了增程式電動車的技術路線。因此,Karma必須為此投入大量的資金。

據透露,萬向未來幾年將給Karma提供近十億美元的資金,來幫助Karma投入研發。此外,Karma未來也將探索IPO、融資等方式來支撐高額的研發費用。

將Karma技術導入萬向

万向造车新路径|终于浮出水面

萬向集團的創始人魯冠球有一個“造車夢”。儘管魯冠球已經於2017年10月25日逝世,但萬向的造車夢還在繼續。

對萬向而言,Karma在海外只是圓夢的第一步,在國內生產電動轎車才是真正的圓夢。作為由萬向控股的公司,外界更加關心的是,Karma在萬向的造車環節之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事實上,早在2016年底,萬向集團便成為了第六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新建純電動生產企業。不過,擁有造車資質的萬向卻遲遲未能推出量產車型。

早在收購菲斯克之時,外界就開始猜測,這是在為萬向做技術儲備。若未來將Karma的技術引入國產,將為萬向造車清除不少技術障礙。

從Karma的戰略規劃來看,確實有將技術導入向萬向的打算。據周亮介紹,Karma 的中國戰略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專注於造勢,建立Karma中國,建設資源和能力;第二階段,利用K3.0平臺構建V平臺,計劃在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和投資的前提下,在中國進行量產。

也就是說,未來Karma將在中國成立分公司,但該公司將不隸屬於萬向集團。而在Karma的共享平臺化戰略中,將有可能將平臺共享給萬向,幫助萬向造車。按照計劃,技術導入將在2021年左右。

目前,萬向正在加快推進造車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Karma的增程式電動車技術或將率先導入萬向。

2018年,萬向創新聚能城項目浮出水面。公開資料顯示,這是杭州蕭山迄今為止投資額最大的產業項目,預計達2000億元。涉及鋰離子動力電池、新能源乘用車、國際金融科技社區、智慧城市CBD社區、研究院等12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新能源汽車製造將是萬向創新聚能城的重要項目之一。

2018年12月,萬向集團宣佈,將投資27.45億元建設年產5萬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顯然,若該項目落地,Karma將在該增程式電動車乘用車項目,起到重要的技術推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