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千與千尋》是在2001出的,自上映就一直好評不斷。多年後再回顧卻發現那麼多扎心情節。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影片講訴了在迷路後千尋和父母一起誤闖了天神洗浴的湯屋,為了解救因貪吃食物而變成豬的父母,千尋在小夥伴小白的幫助下一路成長。最後千尋救出父母,也讓小白重獲自由。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看完之後,不禁感概主人公千尋有一場這樣的人生奇遇,當時印象最深的是小白和千尋之間的情感線。出了社會之後再回頭看這部電影,才真正看懂這些情節。

千尋父母變成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在闖入湯屋時還是白天,千尋父母看到香味四溢的食物就開始大吃特吃,等到天黑之後便吃著吃著變成豬。千尋在小白口中才得知湯屋BOSS湯婆婆會把不工作的人都變成豬。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湯屋就像一個社會,在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工作顯然是賦予個人價值的最好途徑。千尋父母什麼都沒做就大吃特吃,正是象徵沒有為貢獻價值就坐等餵養的人。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觸犯了等價型社會的付出和收穫等價的規則。所以湯婆婆把所有不付出只知道索取的人變成豬。因為豬就是坐等餵養的典型動物,一生都在吃吃睡睡,唯一一次付出便付出了生命。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想要逃過被人宰殺的命運,便尋求新的付出方式,比如工作,讓付出和索取的達到平衡。用付出換來收穫,擁有的越多就越有掌控權,不然就容易被他人主宰生殺大權。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湯婆婆則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作為一個規則維護者和實施監控者。發現有違背規則的就實施懲罰,是最大利益既得者。但是整個湯屋的大事決斷都需要她負責。

煤球集體罷工:好心的幫忙引發集體惰性

千尋在小白的指引下找到了鍋爐爺爺,在向鍋爐爺爺尋求工作的時候。正好一群煤小鬼在往鍋爐爐火中運煤。千尋因為心善,幫助一個被壓的煤小鬼,搬開了壓住它煤塊。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被壓的煤小鬼被救出來之後,立馬跑回了窩裡不再運煤。鍋爐爺爺說既然插手了就要做到底。於是千尋幫煤小鬼運送完煤塊。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其他的煤小鬼看到千尋此舉之後,立馬向千尋圍過來尋求幫助,紛紛上演煤塊壓身的戲碼。一會所有的煤球都罷工不幹了,圍堵住了千尋。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千尋一時善意的幫助在煤小鬼們眼裡視為"輕鬆捷徑"。知道這條"輕鬆捷徑"後,它們便不再想扛著沉重的煤塊了。所有煤小鬼都罷工眼巴巴地等著千尋來幫助。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即使鍋爐爺爺威脅道再不工作就讓它們變會煤球,它們也無動於衷。想要獲得休息自由的渴望超過變回原身的恐懼。知道千尋有能力幫助它們便一擁而上。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煤小鬼的心理:既然你可以幫他,為什麼不能幫我。於是所有煤球都想著只要相同的情況出現,她也會幫助我。一旦嚐到甜頭,就會想要得到更多。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一種集體坐等援助的惰性就蔓延開來。就像《延禧攻略》中嫻妃去施粥救濟災民。一開始只是無償的施粥救濟,結果卻並不理想。因為坐等援助的人而言,你的幫忙是天經地義,反而你拒絕是喪盡天良。善良變成一種義務。

忘記名字就無法回家:最不能遺失的是自我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為了在浴場工作,千尋和湯婆婆簽訂了工作協議。簽完協議後湯婆婆把千尋的名字去掉了三個字,只留下一個千字,之後便一直喚千尋為小千。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後來小白帶千尋去見父母后,將千尋的衣服還給了千尋,千尋拿起同學送的卡片才想起千尋是自己的名字。小白告訴千尋一定要記住自己的名字,不然就回不了家了。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小白說湯婆婆就是靠剝奪人的名字來掌控別人的。所以浴場工作的人都有這個奪去名字經歷,小白也是如此才忘記自己的名字。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失去名字後的人慢慢便忘記了名字背後的身份象徵,也忘記了那個名字擁有的生活經歷,就像一個個迷失自我的人,不知來處無家可歸,只能留在湯婆婆的浴場為她工作。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每天例行公事地重複過著,消磨了對生活的所有熱情,行屍走肉一般地遊走於職場和家庭生活中,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變富的無臉怪:擁有再多卻敵不過寂寞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無臉怪一開始只是一個幽靈一般的存在,時隱時現地在浴場周圍飄著,直到千尋在雨夜放它進入了湯屋。它就在湯屋裡一直默默地幫千尋。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後來河神洗浴完大賞砂金後,無臉怪便一夜暴富,開始了在湯屋的享受之旅。泡著藥浴吃著美食。隨著吃下的東西越來越多,無臉怪的身子也越來越臃腫沉重。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等到千尋去見它時,它已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怪物。但是看見千尋之後,一直詢問千尋想要什麼。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千尋,比如砂金還有好吃的食物。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當千尋叫它回到原來的地方時,無臉怪連聲拒絕,說自己好寂寞。在吃下千尋給的河神丸子大吐特吐瘦身之後,還是一路追隨千尋。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千尋用僅有的幾張車票全部用完,帶著無臉怪坐上了去往湯婆婆姐姐那裡的列車。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湯婆婆的姐姐對待無臉怪態度很好,最後湯婆婆的姐姐叫無臉怪留下來,無臉怪便選擇留下來陪伴她。這個結局對於寂寞的無臉怪無疑是最好的。因為它終於有了容身之處。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在無臉怪的湯屋之旅中,金錢的催化和慾望的無法填滿的狀態,讓無臉怪喪失了原本的模樣。身子變得越來越沉重,正是影射了現實社會中不知滿足的人,擁有的越多卻還是逃不過寂寞。

回顧《千與千尋》:年少只道是場奇遇,長大後才看懂這些扎心情節

只有像無臉怪一樣最後找到一個認可和包容的地方,那種無處不在的寂寞才能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有歸屬感之後的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