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已成為世界電動汽車市場領頭羊

據國外媒體報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電動汽車業務的領頭羊。

外媒:中國已成為世界電動汽車市場領頭羊

但鮮有表露的是,中國也希望主宰電池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核心生態系統。事實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國。它還控制著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例如原材料、化學加工和其他部分。

這些部分對於其他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來說非常關鍵,特別是原材料。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分析師羅里斯(Caspar Rawles)指出:“如果沒有這些原材料,這些電池廠都無法運轉,中國也在積極控制供應。”

中國正在加速在電動汽車市場上的努力,原因有幾個。首先,中國主要城市面臨著持續的汙染問題,政府認為迫切需要解決這個問題。而電動汽車是一種解決方案。

其次,在2015年,中國啟動了一項名為“中國製造2025”的重大計劃。目標是在幾個關鍵領域突破和增強國內實力,這些領域包括:信息技術;機器人;航天;運輸;鐵路;能源系統和車輛;動力設備;材料;醫學;農業機械。

該倡議也適用於半導體。在這整個計劃中,中國希望實現一個簡單的目標——它希望能夠自立自強。

與此同時,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創業公司蔚來汽車(NIO)的數據,總體而言,中國在2017年佔全球電池動力電動汽車市場的54.3%。

NIO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包括電池動力和混合動力)預計將在2022年達到360萬輛規模,從2017年到202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7.1%。

中國也在發展這項技術的生態系統。根據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數據,在電動汽車的電池生產方面,中國是世界領導者,佔據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能力的63%。數據顯示,總體而言,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產能預計將從2017年的91 GWh增加到2028年的587 GWh。

然而,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減小。羅里斯表示:“中國目前是全球電池生產能力最主要的力量。但我們看到中國以外的同行正在緩慢蠶食中國的電動車電池產能份額。今年,我們認為中國的市場份額將降至61%,並將保持在這個水平直到2023年。到2028年,它將進一步減少到56%。”

令人驚訝的是,東歐也正迅速成為電池生產中心。他指出:“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實際上看到歐洲正在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下一個電池生產中心,這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靠近客戶,二是生產成本最低。”

在電動汽車方面,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製造商包括比亞迪(中國),CATL(中國),LG(韓國),三星(韓國),SK(韓國),松下(日本)和特斯拉(美國)等公司。

據Benchmark的數據顯示,2017年松下是最大的電池生產商,不過該機構認為CATL將在2018年超過這家日本公司。羅里斯表示:“實際上,出於多種原因,中國控制電池生產可能是最不會令人擔憂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以外有許多大型的高質量的電池製造商(比如LG化學,三星,松下/特斯拉)。”

他認為:“供應鏈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對原材料的控制,特別是鈷、鋰和石墨。中國控制著大部分電池供應鏈,從採礦原材料到加工再到陰極/電池生產。”

鈷,鋰和石墨是電動汽車生產鋰離子電池的關鍵元素之一。拿鈷為例。全球約有67%的鈷供應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但令人頭疼的是該國政局不穩。

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其他地方開採。這些材料被運往冶煉公司,其中許多公司都在中國。事實上,中國控制著全球60%的鈷精煉廠業務。

鈷必須使用化學品進行精製。據Benchmark稱,為此中國去年生產了世界上80%的鈷生產所需化學品。

此外,中國還通過各種聯盟鎖定其他電池材料。考慮到這一點,羅里斯指出:“值得關注的是,當原材料變得非常稀缺時(市場持續供不應求),中國是否會在出口之前優先使用這種材料供應其國內市場?”

這不是中國首次主導材料業務。事實上,中國控制著世界上大約80%的稀土。稀土是一種用於各種電子產品的關鍵材料。

現在,美國和中國正處於貿易戰中。在最近的一項舉措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最近公佈了一份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清單,這些產品將受到關稅的限制。 中國已針對美國產品的關稅清單作出回應。

考慮到這些問題,採購中國的原材料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更加昂貴。當前似乎沒有解決方案。(騰訊汽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