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自杀后才逐渐为人所知

推荐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自杀后才逐渐为人所知

又一个搞艺术的,死了才被人们知道。

没关系,不妨碍我们也来吃一口人血馒头。

2017年10月,青年导演、作家、编剧胡迁(原名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缢。四个月后,他的《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并且被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推荐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自杀后才逐渐为人所知


柏林电影节的特别提及算是个安慰奖,奖杯也与众不同——一座精致的大象雕像。胡迁的母亲说,这个奖杯很贴心,“大象比熊大多了”。(柏林电影节的奖杯通常是熊)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迁的遗作,也是他的处女作。据说胡迁自杀,是因为他不肯按制片人的要求,把影片的时长剪短。他坚持以4个小时的版本上映,差点失去了影片的署名权。

因为胡迁的死,影片的版权最终回到了胡迁父母手中,也让影片能够完整的在柏林上映。据说制片商正在争取让影片在国内上映,也是4个小时,一刀不剪。

目前国内还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无法判断质量的好坏。出于好奇,我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同名小说,这篇小说共五千多字,作者就是胡迁本人,收录于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大裂》里面。

影片就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不过小说的内容只占影片很小的一部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由台湾变成了中国北方。

据制片方说,影片由四个部分组成,最后留了个希望的尾巴。

但是看完原著,我发现所谓的“希望”就是扯蛋,或者是影片为了过审修改了结尾,因为这个故事根本没有希望,只有绝望,甚至感觉写出这种文字的人,难怪会选择自杀。

这个“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绝望?答案就在小说里面。

推荐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自杀后才逐渐为人所知


小说《大象席地而坐》的风格,有点像《三重门》、《草样年华》这样的颓废文学,主人公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道德感,他生活窘迫,靠朋友的救济度日,还把朋友的老婆睡了,害朋友跳楼自杀。

主人公的职业是编剧,也许投射的就是胡迁自己。他愤世嫉俗,像个刺猬,觉得玩木雕的民宿老板装逼,对讲方言的长途司机破口大骂,总之看谁都不顺眼。

不被社会接纳的主人公,听说动物园里有一头坐着的大象,任凭游客怎么逗它,这头大象也一动不动,非常有个性。

“它他妈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然后所有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静坐的人类很常见,大象可从来没见过。主人公很好奇,于是长途跋涉来到了动物园,翻过栅栏,发现了真相:原来这头大象不是有个性,是它的后腿断了。

大象的腿怎么会断?看完这个故事,我特地搜了一下新闻,发现断腿的大象在东南亚一带很常见,有的是踩了树林里的地雷炸的,有的是被训象师打的。不知道胡迁是不是也看过类似的新闻,才写出这个故事。

大象为何席地而坐?因为它被人类打的站不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