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寨村—疏财重义

农历六月初六,四川九寨沟下宅村的殷氏族人开始忙碌起来,这一天,他们要举行晾晒族谱的仪式,上午九点,族人穿戴整齐来到殷氏大院,殷氏家族的历史和荣耀都被郑重地记载在族谱中,至今保存完好。

下寨村—疏财重义

明代天启年间,殷氏先祖为平叛战乱调任于此,他们携带家眷在这里建村立庄,繁衍生息。300多年来,族人延续着请谱拜祖的传统,恪守着家规祖训:“族人牢记,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诚为本,以勤为荣,尊老爱幼,长幼分明,团结互助,家族和睦,多行善事,恶事莫为。”

下寨村—疏财重义

古朴幽静的下寨村位于四川九寨沟县东南方与县城隔江相望,仅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村庄坐落山间沟谷地带,从地势上分成了上中下三个寨子,位于沟谷下游,临近河道的村庄,得名下寨,下寨村里居住着400余户,1000多人,有殷、余、马、岳10多个姓氏,在族谱中记有,清代康熙年间,殷氏先祖殷元福学识渊博,官至翰林学士,为官期间,他常常不惜以自家钱财为民办事,扶贫济困,他的一生珍视情义,注重修养,得道一方百姓的赞誉,“疏财重义”的德行也因此流传后世。这么个有学问的人给我们殷家争光了,全族人庆贺三天,到后面他就总结了一点经验,都要赈济邻朋,必须舍财重义,正因为我们继承了祖上“疏财重义”,家族才发达兴旺。先祖的荣耀带动了殷氏家族日益兴盛,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下寨良田数百亩,家家户户有金银”的富庶景象。当时,下寨村人殷文达通过科举,入选国子监,成为太学生。衣锦还乡之际,倾尽自己的钱财,在村里开设私塾,兴办义学,周边不少家境贫寒的子女,都能来这里免费读书,他的义行和品德再次成为了家族的荣耀,当地的乡绅特意制作了“品重上庠”的牌匾赠予殷家。“品重上庠”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家,建立起来优秀的乡村学校,以此来褒奖殷氏族人兴办教育有功,至今这块牌匾依然挂在殷氏大院的正厅上方,

下寨村—疏财重义

从那时起,殷氏族人便把“疏财重义”作为家规祖训写进族谱,通过这个牌匾可以看到,殷氏家族在教育上受到别人的尊重,对他们族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和象征,也是他们对先祖的一种怀念,殷氏家族虽然经历了颠沛流离,但他们一辈辈祖传的家规祖训,中国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在他们迁徙当中保留了下来,而且也在遵守,也在实践,每天人们从匾额前通过,“疏财重义”的传统影响着下寨村里的每一个人,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重情重义才是做人的道德基础,在历史传承中,族人始终铭记着先祖训诫,不论外出经商,还是在家务农,他们都把情义放在了金钱的前面。

下寨村—疏财重义

从25岁开始酿酒,殷冬清就铭记着祖辈流传的教诲,酿酒如做人,人正则酒醇,人浊则酒浑。20世纪80年代,殷冬清的酿酒坊小有名气,有不少人找他去外地合伙建厂,但如果去了,村里的玉米没有销路,一边是财富的诱惑,一边是乡邻的挽留,殷冬清明白,乡邻之间的情义远比金钱更为重要,他放弃了外出开办酒厂的机会,留在了村里,在下寨村“疏财重义”的传统,让村民之间能够坦诚相待,互帮互衬,即使一时遭遇不幸,也能够在周围乡邻的帮助下渡过难关,有一年,村里遭受了旱灾,粮田颗粒无收,按照传统,村里的长辈们商议着出资捐款,殷冬清决定把酒窖里的存酒全都卖光,换钱来救灾,我就给他们垫,当时最大的车拉16吨,我拉了4吨,那一年为了筹集钱款,殷冬清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变卖了出去,成了捐款捐物最多的人,财多是祸,再聚财,财要散,散的话拿来施舍,用于该用的地方,该给乡亲们付出的就付出,你虽然把财散了,但是福来了,人气来了,你的人气来了,你的财也就来了,家族传承的一份真诚和情义,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然平和,有滋有味。

下寨村—疏财重义

我们每个人应该要有理想,要有境界,愿意去帮助别人,那么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所以论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觉得我们更要如此。

下寨村—疏财重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