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寨村—疏財重義

農曆六月初六,四川九寨溝下宅村的殷氏族人開始忙碌起來,這一天,他們要舉行晾曬族譜的儀式,上午九點,族人穿戴整齊來到殷氏大院,殷氏家族的歷史和榮耀都被鄭重地記載在族譜中,至今保存完好。

下寨村—疏財重義

明代天啟年間,殷氏先祖為平叛戰亂調任於此,他們攜帶家眷在這裡建村立莊,繁衍生息。300多年來,族人延續著請譜拜祖的傳統,恪守著家規祖訓:“族人牢記,以孝為先,以和為貴,以誠為本,以勤為榮,尊老愛幼,長幼分明,團結互助,家族和睦,多行善事,惡事莫為。”

下寨村—疏財重義

古樸幽靜的下寨村位於四川九寨溝縣東南方與縣城隔江相望,僅有不到兩公里的路程,村莊坐落山間溝谷地帶,從地勢上分成了上中下三個寨子,位於溝谷下游,臨近河道的村莊,得名下寨,下寨村裡居住著400餘戶,1000多人,有殷、餘、馬、嶽10多個姓氏,在族譜中記有,清代康熙年間,殷氏先祖殷元福學識淵博,官至翰林學士,為官期間,他常常不惜以自家錢財為民辦事,扶貧濟困,他的一生珍視情義,注重修養,得道一方百姓的讚譽,“疏財重義”的德行也因此流傳後世。這麼個有學問的人給我們殷家爭光了,全族人慶賀三天,到後面他就總結了一點經驗,都要賑濟鄰朋,必須舍財重義,正因為我們繼承了祖上“疏財重義”,家族才發達興旺。先祖的榮耀帶動了殷氏家族日益興盛,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形成“下寨良田數百畝,家家戶戶有金銀”的富庶景象。當時,下寨村人殷文達通過科舉,入選國子監,成為太學生。衣錦還鄉之際,傾盡自己的錢財,在村裡開設私塾,興辦義學,周邊不少家境貧寒的子女,都能來這裡免費讀書,他的義行和品德再次成為了家族的榮耀,當地的鄉紳特意製作了“品重上庠”的牌匾贈予殷家。“品重上庠”說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家,建立起來優秀的鄉村學校,以此來褒獎殷氏族人興辦教育有功,至今這塊牌匾依然掛在殷氏大院的正廳上方,

下寨村—疏財重義

從那時起,殷氏族人便把“疏財重義”作為家規祖訓寫進族譜,通過這個牌匾可以看到,殷氏家族在教育上受到別人的尊重,對他們族人來說是一種精神的依託和象徵,也是他們對先祖的一種懷念,殷氏家族雖然經歷了顛沛流離,但他們一輩輩祖傳的家規祖訓,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東西在他們遷徙當中保留了下來,而且也在遵守,也在實踐,每天人們從匾額前通過,“疏財重義”的傳統影響著下寨村裡的每一個人,錢財只是身外之物,重情重義才是做人的道德基礎,在歷史傳承中,族人始終銘記著先祖訓誡,不論外出經商,還是在家務農,他們都把情義放在了金錢的前面。

下寨村—疏財重義

從25歲開始釀酒,殷冬清就銘記著祖輩流傳的教誨,釀酒如做人,人正則酒醇,人濁則酒渾。20世紀80年代,殷冬清的釀酒坊小有名氣,有不少人找他去外地合夥建廠,但如果去了,村裡的玉米沒有銷路,一邊是財富的誘惑,一邊是鄉鄰的挽留,殷冬清明白,鄉鄰之間的情義遠比金錢更為重要,他放棄了外出開辦酒廠的機會,留在了村裡,在下寨村“疏財重義”的傳統,讓村民之間能夠坦誠相待,互幫互襯,即使一時遭遇不幸,也能夠在周圍鄉鄰的幫助下渡過難關,有一年,村裡遭受了旱災,糧田顆粒無收,按照傳統,村裡的長輩們商議著出資捐款,殷冬清決定把酒窖裡的存酒全都賣光,換錢來救災,我就給他們墊,當時最大的車拉16噸,我拉了4噸,那一年為了籌集錢款,殷冬清幾乎把所有的家當都變賣了出去,成了捐款捐物最多的人,財多是禍,再聚財,財要散,散的話拿來施捨,用於該用的地方,該給鄉親們付出的就付出,你雖然把財散了,但是福來了,人氣來了,你的人氣來了,你的財也就來了,家族傳承的一份真誠和情義,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安然平和,有滋有味。

下寨村—疏財重義

我們每個人應該要有理想,要有境界,願意去幫助別人,那麼這個社會才是健康的,所以論語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覺得我們更要如此。

下寨村—疏財重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