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故事|母親的“三句半”和父親的“三個變”

好久沒有回家了,一天得空,我即刻啟程回去看望父母。坐著兩塊錢的空調大巴來到市中心的車站,沒等三五分鐘車就開了,20分鐘後已經到了村子邊的公路上。走在乾淨平整的通村路上,根本不用擔心腳下會有障礙物,一路聞著花香,心曠神怡。

剛進門母親就招呼我“快喝水!”在我的記憶中,每逢進家門第一件事,母親總是會問:“車多不多?車上人多不多?腳走疼沒有?快喝水!”如今,這“三句半”只留下了“快喝水”這半句。

“三句半”到半句的改變,其實是有原因的。小時候,村子裡的路顛簸不平,在這個離市區十公里的小村子裡,只有一趟路過的班車,還是農科所接送職工用的大巴。如果運氣好,遇到有空位置時才能拉幾個順路的人,否則就要一步步走到市區去。那時,路不通、車不便,如果誰家老人孩子生病或有急事,市區就成了到不了的遠方。

1992年,我考上了市區的高中,每週往返於學校和家成了最大的難題。學校在市區的最西面,為了節約時間,只能選擇走小路,8公里的路程對於膽小的我來說,真是漫長而艱難。如果天公不作美,突降一場大雨,時常會把我淋個透,母親給我準備的食物也跟著遭殃,身材瘦小的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小路上,腳下的艱辛和心裡的傷心一樣難熬。現如今,路通了、車多了,到市區短短的20多分鐘就能到達。

說完了母親的“三句半”,還得說說父親的“三個變”。

父親是一名養路工,養護途經家門口的省道。忙於工作的父親,時常回不了家,每逢夏季,父親就忙著給公路的邊坡剷草,天生白皮膚的父親就“變”成了大紅臉;冬季遇有大雪天氣,父親又要去防滑,他的臉又“變”成了紫色。有一次下大雪兩天沒見父親,第三天回家時,父親的整個臉腫起來,還有青疙瘩。這可把我們都嚇壞了。一問父親才知道,上路防滑保暢時天太冷,臉上起了凍瘡。到現在,每年最冷的時候父親的凍瘡還會復發。父親一向不善言談,但要說起他的公路養護事業就滔滔不絕、眉飛色舞,簡直像“變”了一個人。父親退休後,關心公路變化的熱情有增無減,依然念念不忘祖國的交通事業,有時間就守著電視看新聞,時刻關注國家交通大事,掌握交通發展動態。

現如今,村裡的路寬了,一直與國省幹線和市區相接,寬敞舒適的公交20分鐘一趟準時運行,大部分村民也有了私家車,大家再也不用擔心出行難了。村子周圍的果園成片相連,每逢花開時節,市區的人們爭相開著車來看花,一些村民看準了農家樂的商機,整合資源做起了農家樂,藉著交通的發展讓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 (金利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