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雪碧保衛戰”――教育的統一性原則

兒子3歲了,長得虎頭虎腦,十分招人喜愛。但有個不良嗜好:愛吃雪碧。還和我們打起了“雪碧保衛戰”每每弄得我們難以招架。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兒子喝雪碧的歷史,要追溯到前年。那時,兒子剛滿8個月。那天我和老公領著兒子參加表妹的婚禮。席間,8個月的兒子神氣地坐在我身上,揮舞著手裡的調羹,一副不亦樂乎的樣子。這可愛的表情自然也招惹了不少圍觀的親戚。鄰桌的姑父也來湊熱鬧,他拿起兒子的調羹給兒子餵了一調羹雪碧,邊喂邊逗孩子:“寶寶和爺爺一樣,從小喝酒本事大,長大就陪爺爺一起喝老酒”。

誰知,兒子眉頭稍稍一皺,就吞下了姑父遞過來的雪碧,還揮舞著小手示意還要。這可樂壞了姑父。他一調羹接著一調羹喂,兒子也嘖嘖嘴巴,一口一口喝。礙於大夥高興,我也只能心裡暗暗叫苦。只巴望著兒子及早罷休。可孩子似乎沒有罷手的意思。眼瞅著兒子喝了近小半杯。我實在忍不住了,馬上示意老公將孩子抱走。

兒子的“雪碧保衛戰”――教育的統一性原則

親戚們這才在歡聲笑語中回到原座上去……但兒子似乎也從那時起對那綠綠的雪碧瓶產生了興趣。每逢看到它,就拼命的抱著那個雪碧,並示意我們打開。那時,我們也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後口味自然會改變的。明知多喝雪碧不好,但對孩子的這種無理要求也時常予以滿足。

寶貝的味覺、嗅覺在6個月到1歲這一階段最靈敏。但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即便孩子有些不良習慣卻沒有及時糾正他。長期下來就更加的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

全家總動員

兒子兩歲了,雪碧癮也越來越大。家裡的雪碧無論藏在哪個角落,最終兒子都能找到。找到了就迫不及待的要喝。為此,我們全家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達成了一致協議:1、家中無特殊情況(客人來訪、節日慶祝)不準私自買雪碧。2、逛超市儘量不讓孩子進入“飲料區”。3、對於家中剩餘雪碧要及時處理。在這一系列的嚴控措施下,兒子斷了“貨源”, 雪碧癮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兒子也只能等到客人來訪或外出聚會時過過嘴癮。這著實讓我們歡呼雀躍了好一陣子。

兩歲孩子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出現了自己行動的意願。其獨立行動的意願表現為堅持自己的主意。

兒子的“雪碧保衛戰”――教育的統一性原則

教育學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教育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原則。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當家庭員步調一致,且方向正確,孩子的發展就會順暢許多。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自於成人,尤其是大人們。當他出現一定的行為後,如果大人們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會知道自己正確與否,並學會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或停止、改正這種行為。

兒子的“雪碧保衛戰”

眼看兒子就要敗下陣來,我們內部人員卻漸漸放鬆了警惕,成了兒子的“俘虜”。家中的老人心疼孩子,見兒子吵著要喝雪碧,總是趁我們不在家偷偷給孩子買。碰到孩子不吃飯、鬧情緒,爺爺奶奶還時常以“獎雪碧”為由哄孩子聽話。

漸漸的,孩子在我們面前也越來越放肆。想要喝雪碧了,就開始鬧情緒:一會兒是不吃飯;一會兒是不肯睡覺……每每這樣,老人們就乖乖“投降”,百試百靈。於是,我們又重申了上次的“禁令”。但相同的措施在孩子身上用第二次就不靈了。孩子似乎掌握了我們的弱點,每次總用哭鬧輕鬆化解,這可愁壞了我們。

孩子有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他會進行選擇,會利用大人們對自己的意見不一致去尋找有利於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說,誰護著自己,他就傾向誰。孩子們需要他們周圍的大人有一樣的規矩和要求,無論是爺爺奶奶,幼兒園的老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要和孩子的父母保持統一戰線。否則,小孩子會感到很迷惑,他們不知道誰制定的規矩最重要了,到最後他們會乾脆拋開一切,不去理睬所有的規矩和要求了。

兒子的“雪碧保衛戰”――教育的統一性原則

與兒子的約法三章

轉眼,孩子快3歲了,雪碧癮也越來越大。怎樣才能輕鬆地讓孩子解除喝雪碧的壞習慣呢?反覆思量,我決定與孩子約法三章:1、一個星期喝的量最多不超過兩小杯。想喝只能自己動手取,不能請人幫忙。2、三天不喝就買兒子喜歡吃的“大餐”。3、一個星期不喝就帶孩子去公園或遊樂場。在這種軟硬兼施的情況下,孩子的雪碧癮得到了控制。而且每次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喝雪碧也確實難為了孩子。

一整瓶2.5L的大瓶雪碧,對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要想辦法抬起來送到嘴邊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每次孩子為了喝上幾口雪碧總要動一番腦筋。但聰明的兒子總能自己想出解決方法。如果是滿瓶的雪碧他們就用吸管吸。如果留在瓶裡的雪碧不多了他就倒在小杯子裡喝,貪玩的兒子還時常為了去公園或遊樂場玩而自覺放棄喝雪碧。這著實讓我們全家興奮不已……

如今的孩子很幸福,大多是家庭成員關注的焦點,但家庭成員在教育上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孩子出現很多令人頭痛的問題。當孩子身上出現或這或那問題時,家長應該多從自身方面找原因,多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時在各方面多關心孩子。

教育本身就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勞動,是一項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極強的專業技術工作。單打一地進行蠻幹硬拼其結果都只能是適得其反,事倍功半。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長,家庭成員都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使孩子能更快地健康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