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中國有句老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柴是排在七件事之首,可見其重要性。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篝火

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利用火,人們的生活中就離不開柴了。即便是從燧人氏發明取火的方法算起,中國人與柴打交道,少說也有大幾千年了。

柴是什麼?柴其實就是人們煮飯、取暖的燃料。早期的人類或許是將身邊的枯草、落葉、朽木用作柴。這類燃料人們使用了幾千年,除在燃料的種類中增加了莊稼秸稈外,柴的概念大概沒有什麼變化。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煤球

上世紀農村還在使用傳統的柴火時,城市和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已經用煤做燃料了,不過煤和煤也有所不同,五十年代燒的是散煤,需要將煤面與黃土按一定的比例加水和在一起,再攤成煤餅。煤餅晾乾後打成雞蛋大小的塊,再添加到煤爐裡,用來燒水做飯。後來出現過改良的散煤燃料,就是煤球。煤球的形狀老年人還記得,年輕人沒見過。我就費點筆墨說說。俯視煤球其型為圓,直徑約為五、六公分,側視煤球近似橢圓,短徑約為三、四公分。燒煤球可以省去和煤和攤煤餅的勞動,也算是燃料的發展和一個進步。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我家住在陝西省長安縣青華山下時,大概到了六三年後開始改燒蜂窩煤。那時的蜂窩煤雖然也是十二個眼,但是那時的蜂窩煤直徑大概有十四公分,厚度大概也就八公分左右。蜂窩煤的優點:要比燒散煤乾淨一些,也要節省一些;其缺點是火力稍小。我家一天大約能燒掉兩到三塊煤。

那時全國都在提倡節煤,當時的《新聞簡報》(電影紀錄片)中,經常能看到某某部隊伙房改進爐灶,有一種馬蹄形迴風灶很是有名。使用這種灶能將每人每天耗煤量降到幾兩以下。

那時我們家一月供應多少斤煤,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是三塊多錢,大約是七十三塊蜂窩煤,正好能裝一小推車。

當時的蜂窩煤,是人工打的。打蜂窩煤的地點就在軍人服務社的東南角,那裡有個煤棚,棚前有一個不小的煤堆。

煤棚裡也有一個較小煤堆,與大煤堆不同這裡煤面中加了適量的水,煤堆旁有一套打蜂窩煤的模具,還有兩個打蜂窩煤的工人。一個有四十歲左右,一個二十出頭。如若是夏日,他二人打煤時,脫去上衣只穿小褂,露著雙臂上的疙瘩肉,他們分坐在蜂窩煤模具兩邊,臉上身上汗津津的。

蜂窩煤的模具分為基座、底板、鋼桶、頂部四個部分。基座是在一塊厚厚的長木板上釘著一塊厚鋼板,厚鋼板上垂直栽著十二根二十多公分長的鋼柱;底板也是一塊厚鋼板,上面對應著基座的鋼柱有十二個孔洞,底板的一面有弧形槽,打煤時這道槽用來卡住鋼桶;鋼桶是用八毫米左右的鋼板卷焊成的,桶高二十多公分;頂部的結構稍微複雜,與放大了的公章有幾分相似。頂部的底為圓形,上面也有十二個孔,頂部的底的中心有一個直徑六公分,高十五公分左右的鋼柱,鋼柱的上端有一圓洞。洞中按有十公分長的木樁,木樁頂端鑲著鋼箍。

兩人打起煤來,先將基座上的煤面撥拉乾淨。將底板的十二個孔套在基座的鋼柱上,並放置到底。再用鋼桶套住鋼柱,放到底板上與底板上的弧形槽卡牢,然後兩人迅速用手從身邊,捧起煤面輪流往鋼桶裡填,將鋼筒填滿、拍實形成煤面的尖頂,一人拎起模具頂部如同蓋印般,用力往鋼桶中的煤尖上一砘。接著二人拎起大錘先輕後重一人一錘,砸向模具頂部戴箍的木樁,他們“叮叮噹噹”五、六錘便將蜂窩煤打好。於是二人收錘、掀頂、起桶、端底,再將成型的蜂窩煤取出碼好。二人所有動作配合默契,一氣呵成。

因為我每月要為家裡去拉煤,與他二人熟了,一天我問他們打一塊煤能掙多少錢?他們說是六釐錢。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一款農家柴灶

那時我也曾經去過農村,農民的家中一般是柴灶,灶膛中燒的是麥秸稻草、樹枝樹葉,灶火的火勢很猛,只是不大耐燒。需要不時地向灶中添柴才能持續燃燒。這樣的灶做飯時屋內煙霧繚繞,地面上會散落著一些柴草顯得有些凌亂,家中若有勤快的媳婦,做完飯才會將灶前再次打掃乾淨。

記得家住陝西青華山時,有一次上山去玩,回來時恰好正是做飯的時候,看山下村莊幾處炊煙升起,炊煙裊繞的村莊讓人感到太平、祥瑞,呈現出別緻的景象。

七一年後我家來到新疆,我當兵後回伊利探親,家中燒的是尼勒克的散煤。那種煤很有特點:燒起來無煙無味,據說用一根火柴便可點燃,只是我沒有試過。不過那煤燒過的灰燼極少,爐灰極細,如同粉筆末一般,夜間封火只需多加幾塊煤,次日清晨在灰燼撥出沒有燒完的紅碳,重新放回爐中再加煤便可做飯了。可惜這種煤在別的地方見不到。

七五年我家來到邯鄲,也是燒蜂窩煤,只不過這裡的蜂窩煤要比西安的小,因此火力也更小。當年電廠廠區內有個小家屬院,下班前職工總要想法溜回家一趟,為的就是提前將爐門打開,否則蜂窩煤上火慢,搞不好做好午飯吃完飯,連刷碗的時間都沒有就該上班了。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石油液化氣鋼瓶

八四年邯鄲有了石油液化氣,液化氣燃燒乾淨、火力旺,職工們再也不需提前回家開爐門。液化氣的缺點是氣源緊缺,供應沒有保障,且價格總是不斷攀升,再加上每次燒完需要拎著鋼瓶換氣,比較麻煩。

記得文革前,有個紀錄片說我國雲南的佧佤族(有的文獻中稱之為佤族),新中國建立後,他們由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當時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沒想到今天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就發生在我們的眼前。

我所知道的民用燃料,在近幾十年的變遷及其他

微波爐

九十年代初期,邯鋼的管道煤氣開始供應,煤氣氣源比較穩定,缺點是煤氣燃燒不夠充分,會燒黑鍋底。近幾年邯鄲又改成管道天然氣,做飯又便利、又快捷、又幹淨。與此同時電力在廚房的作用越來越大,電磁爐,電熱鍋,電飯煲,微波爐各具特色,各種功能的爐具層出不窮。由於社會進步,環保要求,有的農村直接由燒柴草改為燒天然氣。要是在幾十年前真是想都想不到的。

幾十年前即便是民用燃料專家,也難以預料如今民用燃料的種類。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使我們的生活總會有出人意料的變化。再過幾十年會是什麼樣子,怕是無論你怎麼想也是想不到的。(文中照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