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殼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2019年IPO審核將延續從嚴態勢,還是在科創板的註冊制試行之下,靜待黎明?

作者 | Betty

來源 | IPO那點事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2018年的漫漫寒夜,IPO過會率創五年新低,“史上最嚴發審委”的名號可謂名不虛傳,企業們在上市之路上踽踽獨行。

每當審核變慢或變嚴,“借殼上市”的說法就會被搬上臺面。

所謂借殼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一定途徑獲得對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再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從而間接上市,之後再展開融資,進行一系列擴張。在借殼交易的過程中,雙方你情我願,被重組的上市公司叫作“殼公司”。

近年來,IPO堰塞湖讓急於上市的公司等不起,上市公司資格是爭搶的香餑餑,甚至會出現炒殼的現象。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借殼上市:借的是時間

借殼上市到底有什麼魔力?

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的好處無非是為了圈錢,以便迅速擴大產能以在市場中分得更大的蛋糕。市場變化如此之快,商機轉瞬即逝,對很多公司的發展而言,時間根本就耗不起。

借殼上市的動機就是“用金錢換取時間”。

排隊IPO的企業那麼多,並不是所有公司都能順利上市的,有的公司多年多次嘗試上市以失敗告終。一些不能達到IPO標準的公司,執著地想通過借殼上市曲線登陸資本市場。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悽悽慘慘慼戚。“區塊鏈第一股”嘉楠耘智在A股“借殼上市”和新三板掛牌都偃旗息鼓後,如今再一次倒在港交所的門口,最後只能被迫赴美了。畢竟老乾媽那種死活都不肯上市的公司還是少數。

IPO那點事(ID:ipopress)獲悉,2018年A股市場共有59家企業IPO被否,甚至在11月份出現了排隊時間長達720多天的情況。上市不僅需要滿足財務真實性要求,還要滿足業務獨立性、合法合規、業績持續盈利等其他條件,而借殼上市並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殼本身就是一個上市公司。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不過,借殼上市的審核標準等同於IPO上市,難度甚至比直接上市難度更大。那為什麼不自己上市,要這麼麻煩借個殼上市呢?

首先是時間成本。

眾所周知,2018年IPO最順利的企業是享受獨角獸“即報即審”福利的富士康,申報到過會僅等了35天。但從上圖看來,2018年IPO上市審核的時間為1-3年,而在2017年排隊時間動輒超過三年。但是借殼上市大概1年的時間就搞定了,幫助企業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更多的現金流。

IPO上市的審核單位是上市委員會,借殼上市的審核單位是併購重組委員會。併購重組委員會審核內容少很多,追溯等要簡單很多,所以借殼上市比IPO上市要簡單。

其次是運營風險。

IPO上市中,在排隊的兩三年等待期要保持有上市所需資質條件,如連續三年獲利,企業在經營方面需要比較保守才能避免大起大落。但對於發展迅速的行業來說,一旦保守很難跟上時代步伐,甚至導致經營效果不理想。借殼上市可以幫助企業跳過大部分審查。

要判斷一樁借殼交易能否成功,首先要看的是借殼資產的盈利能力和穩定性,其次就是殼公司的好壞。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找到對的“殼”才是王道

找殼就像找伴侶,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殼”才是王道。

凡是成為殼的公司,都是長期經營不善,股價低迷的已上市公司,股票前會加ST或者*ST。雖然經營不善,但是上市公司砸鍋賣鐵也要挺住,其實主要原因是在保殼。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退市常態化以及科創板的推出,殼資源價值將有所下降。

根據價值不同,殼公司分為三種:實殼公司,空殼公司和淨殼公司。

一般而言,實殼公司指業務規模小、股價低的上市公司,價值由公司現有業務價值與殼資源價值兩部分構成;空殼公司指經營出現惡化,業務虧損的上市公司,並面臨退市風險,價值等於殼資源價值扣減公司進行債務重組、不良資產剝離等所需承擔的成本;淨殼公司是上市公司的特殊形態,不再從事之前的業務,價值就等於殼資源的價值。

最理想的情況是淨殼,沒有資產,也沒有負債,價格不高,也沒有官司糾紛,10億以下市值的殼最為珍貴,但這在A股公司幾乎不存在,導致借殼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最佳殼資源市場稀缺的情況下,借殼方如何才能買到對的殼呢?

殼的市值是首選因素,由於殼公司已經是上市公司,所以借殼公司就不能夠享受IPO的大量融資。殼越小,借殼後新股東持股比例越大,後續增資擴股融資空間也大。

好殼公司的市值小、債權關係簡單。總之,借殼上市尋找好“殼”至關重要,但還是以自身條件為前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後將母公司的資本注入殼內,才算借殼成功。

一個殼可能十幾億,買殼中介一單收費過千萬,但比起公司上市,又算得了什麼呢?

那些年,借殼上市的明星公司還好嗎?

2018年算是借殼上市的“大年”。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2018年公告借殼方案公司共11家,而2017年僅有6家。

1月16日,公考巨頭中公教育借殼成功,“亞夏汽車”變更為“中公教育。借殼上市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比如前些年史玉柱的巨人網絡,2018年初周鴻禕的360借殼江南嘉捷......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2011年,奇虎360登陸美國紐交所。在過去的8年中,360經歷了美國上市、私有化退市、排隊IPO,這家網絡安全巨頭最終選擇了借殼上市,在2018年2月28日登陸A股市場,迅速燃起一股科技股炒作之風。

周鴻禕明確表示:迴歸A股不是為了炒股——“我們希望遵守國家的規定去走IPO的過程,上市之後希望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把360繼續做大做強。”

然而,畫風突變,改名當天的三六零(601360.SH)現跌停板,一路狂奔的股價,從此一瀉千里,慘烈的割韭菜之路,就此開啟。

截至1月18日收盤,三六零股價為20.85元/股,總市值為1410億元,相較三六零上市後峰值4498億,市值已蒸發68%。

2016年,申通快遞借殼艾迪西上市,拉開了快遞行業借殼上市的帷幕,隨後圓通速遞借殼大楊創世上市,趙薇也是其股東雲鋒新創的股東之一。

2017年2月24日,曾經說不上市的順豐借殼方鼎泰新材(002352.SZ)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意味著創立24年的順豐快遞正式亮相資本市場。在萬人矚目之下,順豐上市不久便創造神話,市值一度高達3226億元的巔峰,坐穩了“快遞一哥”的位置,創始人王衛一時風光無限。

借壳上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2018年來,無論是冷鏈還是零售,順豐控股一路大手筆高舉高打,全面鋪開的供應鏈嚴重拖累了成本,順豐逐漸跌下神壇。

近日消息,順豐負債超過300億,股東瘋狂套現近30億,所有人都為快遞業帶頭大哥捏了一把冷汗。截至2019年1月18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32.75元,市值僅1447億元,與歷史最高的3226億元相比蒸發了1423億元,已然腰斬。

看來,作為近兩年的明星借殼案,三六零和順豐控股的股價並不是那麼給力啊。

結 語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每一次借殼交易的背後,都是一場買方、賣方和投行中介的博弈。借殼上市還是IPO上市,有利也有弊,要看公司怎麼抉擇了。

2019年IPO審核將延續從嚴態勢,還是在科創板的註冊制試行之下,靜待黎明?

若此文的分析對你有幫助,

請隨手轉發~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