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如今的孩子們多數比較宅,其實不是孩子們想要宅,是因為如今的高樓大廈和紛亂的交通環境讓孩子們沒有了可以瘋跑瘋鬧的夥伴和環境。但是我們小的時候是幸福的,所有這些我們都有,我們也都可以。

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彈彈兒

兒時的遊戲多數是戶外的。住在街裡的時候因為大院門前的河南路和北京路都還算繁華,車比較多,而且年齡也比較小的緣故,很少在街上玩,所以玩的比較多的遊戲應該只是彈彈杏核或者玻璃球什麼的,即便偶爾在走廊上踢大鍋,也很受拘束,一不小心沙布袋就會被踢到樓下去。搬到西鎮就大不一樣了。樓下的院子很大,這樣一來沙布袋的用武之地就大了很多。西鎮的孩子們最常玩的應該是打三圈了。現在想起來,打三圈的遊戲規則應該和體育比賽中的壘球或者棒球十分類似,也的確有人認為這個遊戲的確應該是從棒球演化過來的。究竟打三圈玩到什麼時候,已經記不得了,前幾天寫過一篇在一中讀書時的記憶,有同學留言還曾說到打三圈的事情,看來直到初中時,依舊是常玩的遊戲。

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臺西五路小學的這組建築大概是西鎮尚存的不多的上世紀30年代建築了

八十年代初期,正是西鎮第一次棚戶區改造的高峰,舊的大院陸續被拆除了,新的居民樓開始陸續建成。所以整個八十年代西鎮一直都在拆遷中度過。拆遷也給西鎮的孩子們玩“打木頭”的遊戲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那時候沒有集中供暖,到了冬天家家戶戶的取暖依靠的就是家裡的火爐,有些條件稍好的家裡也會燒土暖氣,其實無非就是將火爐的煙筒多在家裡繞一下,讓排出的煙多留一點熱量在房間裡。雖然煤的供應算是充足的,但是生爐子還是需要大量木柴的。所以,從很小時候去海邊的垃圾場撿拾木頭就是孩子們的任務。拆遷開始後,大量的拆掉廢墟上,也有許多留下的窗框或是門框啥的,這樣一來木柴也就更多了。

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不過,很多時候撿了木頭之後,孩子們並不會馬上揹回家,會在街邊玩兒起打木頭的遊戲。這遊戲多少是有點賭博的色彩了,彩頭就是對方的木頭。規則也很簡單,一塊長木頭斜立在人行道邊的馬路牙子上,對方用另一塊木頭去打,如果能夠把斜在那裡的那塊木頭打上人行道,就可以贏,贏得的就是那塊木頭了。不少的孩子靠著打木頭的本事,基本上就不用自己去撿木頭了。

西鎮基本上是建在西嶺上的,雲南路和西藏路的路口是整個西鎮的最高點,向所有的方向都是下坡,所以西鎮的男孩子還有一個快樂的事情就是坐著小滑車從坡頂衝下。那時候西鎮的馬路上汽車是非常少的,所以孩子們的小滑車變得肆無忌憚。尤其是臺西一路是所有道路中坡度最大的,從磁山路一直衝下,如果中間不去控制的話,經常會劃過十院的大門,要到今天的隧道口附近才能停住,現在想來確實是很危險的。

西鎮記憶(11)一個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遊戲

當然,小滑車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但是鐵環確實誰都可以有的。所以滾鐵環也是街上最常見到的玩法,而且滾鐵環無論上坡還是下坡都可以玩,只不過年齡小的孩子多數時候是在平路上玩兒,大孩子則會滾著鐵環下坡,一路追著跑。

許多這樣的遊戲,西鎮的女孩子也會參與,西鎮小嫚兒在很多方面都不輸給男孩子,包括遊戲上。不過,和很多其他地方的女孩一樣,跳皮筋、跳房子、翻棉單還是她們更喜歡的,當然也包括踢沙布袋。

如今這些遊戲都已經消失了,甚至當年曾經玩兒過的人都已經開始淡忘,記不起遊戲的內容和規則,憑記憶寫下一些,期待我們一起補充吧:扛拐、槓梗、打毛尾、踢大鍋、打八角、扇煙牌......

還有什麼?留言告訴我,也告訴大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