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中學六年,只在一個學校,青島一中。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雖然之前經常路過,但是真正走進一中的大門應該是在考試那天。離開臺五小迷你的校園,突然走進這樣一所大學校,對多數的孩子都是充滿了好奇的。那時一中的校園很大,整個校園的總面積大概在7萬平米左右,100多畝地。

那時候的一中主體建築有三座,上學那幾年又新建了一座,這樣就有四座大樓了。四座樓我們分別叫做南樓、東樓、西樓和實驗樓。

一進校門的西樓是最老的,建成的年代大約是上世紀初,印象中樓上似乎有年份,現在已經記不清了。西樓只有兩層,長度近百米,呈凹字形,南面圍合成一個院落,我們都把這個院子叫西樓前院,那裡是全校開大會的場所。八十年代的老一中都知道,在西樓上課的權力只有一年,就是高三。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上世紀70年代的西樓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從東北方向看到的西樓全貌

西樓的北側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只有不多的幾個房間,正門左右兩側分別是團委和學生會的辦公室,因為擔任了五年的學生會副主席,曾經算是門右側的那間小辦公室的主人吧。北牆外爬滿了爬牆虎,一直延伸到樓頂,每到夏天,西樓總是綠油油的。南側全部是老師的辦公室,居中的是校長室和教導處,其他各個教研組依次排列。最東頭是學校的禮堂,大概能坐400多人,在那個年代不要說是一所中學,恐怕在很多企業也算是大禮堂了。禮堂的後臺一直是學校管樂團的排練場地,所以下午的時候總是樂聲不斷。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西樓前院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禮堂

西端的側副樓是學校的圖書館,那時候一中的圖書館也算是很大的,但是並不是每天對學生開放,也不是對所有人開放,能去圖書館借書也是一種榮耀。印象中魯勇老師那時候已經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了。圖書館的背面是學校的校辦工廠,似乎是做些機械加工類的工作。

西樓的四周院子裡有好多棵銀杏樹,高度大都在七八米上下,樹梢超過了樓頂。後來的生物課上才知道銀杏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印象中這幾棵銀杏裡只有西面的是雌樹,會結果。高三的時候教室在西樓的最西頭,打開窗伸手就能夠到樹上的銀杏果。那時候學校取暖是靠火爐的,銀杏成熟的時候已是晚秋,晚自習的時候教室裡已經需要火爐了,所以就經常摘下果子,扔到教室中間的火爐上烤來吃。

很多年後,西樓要拆掉了。我們不約而同的在回去看西樓,學校留了一面牆做紀念,幸好我們是一班,我們的黑板還留在那裡,雖然那麼孤獨。如今的西樓已經只剩下原來最西端的半幅副樓了,或許這是百年老校最後的見證。前兩年出了一個叫黃曉明的師弟,西樓剩下的這五分之一也在幾年前改名叫做“黃曉明藝術樓”了。三十年後,西樓上苦讀的人們都已成為學生的父母,然而至今,我們無法忘卻西樓留給我們的快樂與痛苦。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半壁西樓,現在的黃曉明藝術樓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西樓的南面是南樓。南樓建成時間應該是1974年,在那之前那裡是一個大灣,學生們叫它南大灣,我上學的八十年代初,南大灣已經只剩一條水溝了。南樓和西樓之間還有三四米的高差,也的確還有地下水湧出,形成一個小小的瀑布。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南大灣

在南樓時間是最長的,六年裡有四年時間是在南樓度過的。南樓那時候是初中的教學樓,所以初一到初三都在這裡,但是高二時因為東樓維修,臨時又被調整到了南樓,所以就在南樓呆了四年。南樓有四層,雖然比較新,但是建築質量不好,到高二那年的時候,外走廊上已經有些開裂,所以教物理的班主任每次看到有同學在走廊上打鬧,都會說:“你們小心點,那牆就差一指頭力了。”

西樓的東面有一片空地,空地的南側是學校的醫務室,東面有一個長長的黑板,那是學校的黑板報,如今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下午是在那個黑板前度過的了。每年的招生錄取榜也是在那個大黑板上張貼,至今還記得那年去看榜時的情景,身材瘦小的我擠不到前面去,好在我的名字在最上面的第一行。

黑板的北面是一條長長的坡道,通到學校的操場。如果從校園的北牆算起,那條長坡大概有接近200米吧,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初中時在田徑隊,那時候覺得最魔鬼的訓練項目就是跑這條上坡了,往往還是冬夏季集訓的時候。一組八個,一天三組。這二十幾次200米的上坡全速跑下來,才算是剛剛完成熱身,後面的訓練內容才正式開始。

西鎮記憶(7)青島一中是所大學校(上)

東大灣其實叫松石湖,後來全成了小樹林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