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再到精細 入滇河道及支流裝上“千里眼”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孫瀟)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71條,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河流128條,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滇池和陽宗海都在其境內……位於滇東高原中部,地處長江、珠江、紅河三大流域分水嶺地帶的昆明河流之多、水系分佈之複雜,從這組數據可見一斑。

多年來,昆明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爭做綠色發展探路者。

2016年年初,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後,昆明全面推進制度創新,從河道治理上找到治理滇池的一個又一個新思路: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在滇池流域河道全面探索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編制完成滇池流域入湖河道“三年攻堅”行動“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實行水環境全流域系統治理;打造滇池流域“智慧河道”項目,170餘個視頻監控、150餘個河道生態補償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天候對各條入滇河道及支次溝渠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解決各項河道問題……為滇池總體水質逐年持續企穩向好、2018年全湖水質改善為Ⅳ類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不懈治理

主要入滇河道水質環境大變樣

河道就像湖泊的“血管”,滇池位於城市下游,35條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補給水源,各主要入湖河道水質和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滇池綜合治理的效果。但各條入滇河道穿過人口密集的城鎮、鄉村,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很長一段時間裡,昆明明河暗渠交錯,河道兩岸亂搭亂建、亂倒垃圾、亂排汙水等行為屢禁不止。上世紀80年代,河道水體汙染嚴重,不少入滇河道變得又黑又臭,受汙染的河水順河道呈向心狀流入滇池,成為汙染物進入滇池的主要通道。

昆明對於入滇河道的綜合整治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並作為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中重要的一項納入“十一五”“十二五”規劃。

多年來,昆明通過以汙染物減排為核心、水環境治理為關鍵,以建設生態型、景觀型河道為目標,採取堵口查汙、截汙導流、中水回用、河床清淤、兩岸拆遷、全面禁養、全面綠化、岸線公共空間貫通等多項措施,對36條主要出入湖河道進行綜合整治。

至“十二五”末,盤龍江、新寶象河、大觀河、船房河等主要入滇河道的水質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河道水質變清,河岸風景優美、綠樹成蔭。

智慧河道

自動監測站全天候監控入滇河道

為進一步提高河道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2017年,昆明開始打造滇池流域“智慧河道”建設項目。

項目先期在盤龍江展開。2017年底,建成5個視頻監控試點並開始試運行。2018年,“智慧河道”建設項目在滇池流域河道全面開展。

至2018年末,全市滇池流域河道已佈置170多個高清監控點,除了主要河道,還普及到各個支次溝渠。

除此之外,昆明還在各條河道及其支次溝渠上建設了150餘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套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包含取水單元、檢測單元和控制單元。在控制單元的顯示屏上,直觀地顯示著最近一次監測到的入湖口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水質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指標。各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到的水質數據會實時傳送到“智慧河道”監控中心平臺上,為河道管理和水質改善提供依據。

“由‘視頻監控+水質自動監測’構成的智慧河道項目,形成了遍佈河道的‘千里眼’,可對河道管理及水質改善起到四大作用:一是實現整體河道在線視頻監控和水質監測,為河道治汙追源提供及時便捷的追查手段,同時對排汙等違法行為提供監控預警和取證;二是管理人員、巡查人員能夠通過移動終端查看實時視頻,隨時隨地監控河道狀況,智能分析人員軌跡輔助河道巡查考核;三是通過監控手段,加以智能化分析,在末端截汙、點位治理、源頭治理、河道系統治理上形成高效、可視化、平臺化、信息化的治理方法,為滇池保護治理提供有針對性的決策依據,為“河長制”保駕護航;四是為“智慧河道”“智慧城市”提供感知層數據基礎,為每條入滇河道形成定期的河道數據分析報告。”市滇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無到有,從有再到精細化、科學化,“智慧河道”讓入滇河道的治理不留死角,各條河道的汙染程度顯著降低。如今,各條河道邊隨處可見市民、遊人漫步河岸,水面上水鳥飛舞,呈現一派水清岸綠、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