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再到精细 入滇河道及支流装上“千里眼”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71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128条,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滇池和阳宗海都在其境内……位于滇东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的昆明河流之多、水系分布之复杂,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

多年来,昆明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争做绿色发展探路者。

2016年年初,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昆明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从河道治理上找到治理滇池的一个又一个新思路: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在滇池流域河道全面探索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编制完成滇池流域入湖河道“三年攻坚”行动“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实行水环境全流域系统治理;打造滇池流域“智慧河道”项目,170余个视频监控、150余个河道生态补偿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候对各条入滇河道及支次沟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解决各项河道问题……为滇池总体水质逐年持续企稳向好、2018年全湖水质改善为Ⅳ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不懈治理

主要入滇河道水质环境大变样

河道就像湖泊的“血管”,滇池位于城市下游,35条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各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滇池综合治理的效果。但各条入滇河道穿过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很长一段时间里,昆明明河暗渠交错,河道两岸乱搭乱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上世纪80年代,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不少入滇河道变得又黑又臭,受污染的河水顺河道呈向心状流入滇池,成为污染物进入滇池的主要通道。

昆明对于入滇河道的综合整治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作为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中重要的一项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

多年来,昆明通过以污染物减排为核心、水环境治理为关键,以建设生态型、景观型河道为目标,采取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河床清淤、两岸拆迁、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岸线公共空间贯通等多项措施,对36条主要出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至“十二五”末,盘龙江、新宝象河、大观河、船房河等主要入滇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水质变清,河岸风景优美、绿树成荫。

智慧河道

自动监测站全天候监控入滇河道

为进一步提高河道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2017年,昆明开始打造滇池流域“智慧河道”建设项目。

项目先期在盘龙江展开。2017年底,建成5个视频监控试点并开始试运行。2018年,“智慧河道”建设项目在滇池流域河道全面开展。

至2018年末,全市滇池流域河道已布置170多个高清监控点,除了主要河道,还普及到各个支次沟渠。

除此之外,昆明还在各条河道及其支次沟渠上建设了150余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套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包含取水单元、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显示屏上,直观地显示着最近一次监测到的入湖口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水质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各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到的水质数据会实时传送到“智慧河道”监控中心平台上,为河道管理和水质改善提供依据。

“由‘视频监控+水质自动监测’构成的智慧河道项目,形成了遍布河道的‘千里眼’,可对河道管理及水质改善起到四大作用:一是实现整体河道在线视频监控和水质监测,为河道治污追源提供及时便捷的追查手段,同时对排污等违法行为提供监控预警和取证;二是管理人员、巡查人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查看实时视频,随时随地监控河道状况,智能分析人员轨迹辅助河道巡查考核;三是通过监控手段,加以智能化分析,在末端截污、点位治理、源头治理、河道系统治理上形成高效、可视化、平台化、信息化的治理方法,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为“河长制”保驾护航;四是为“智慧河道”“智慧城市”提供感知层数据基础,为每条入滇河道形成定期的河道数据分析报告。”市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无到有,从有再到精细化、科学化,“智慧河道”让入滇河道的治理不留死角,各条河道的污染程度显著降低。如今,各条河道边随处可见市民、游人漫步河岸,水面上水鸟飞舞,呈现一派水清岸绿、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