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前言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山升格地級市30週年,也是中山市檔案館成立60週年。檔案承載了中山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此,中山市檔案局與中山市檔案學會面向中山檔案工作者及廣大市民共同舉辦“檔案見證改革開放”主題徵文活動,並由徵文評審委員會評選出一系列優秀徵文,陸續予以刊發。今天,我們刊出的這篇文章,向您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對一個普通中山家庭的影響和他們最真切感受……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1978年,那彷彿已是很遙遠的年代,如果和年輕一代談及這一年,他們會說,“我知道,這一年有三中全會,有改革開放,有包產到戶……”,他們會說出歷史書上記載的標準答案,然而對每一個經歷過1978年的人而言,這一年又意味著什麼呢?那些已經遠去的時光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又有哪些影響?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上世紀70年代岐江河沿岸風景 路華/攝(市檔案館藏)

1978年,距離我出生還有8年,我的父親在這一年年初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重考高考。當年的他,在農村已是大齡青年,而且又經歷過一次高考失敗,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每天在繁重的農活後,擠出時間“棟床板(通宵)”複習。終於,他的努力,在這一年的秋天,換來了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和一本小小的、紅色的學生證。這個學生證是我們家非常珍貴的一份檔案。學生證的第一頁記載著父親從1978年入學,到1982年畢業,儘管只是簡單的幾行字,但卻是父親命運改變的見證。學生證的第二頁還有一個坐火車的優惠憑證。父親告訴我,那時的大學生,每逢寒暑假可以憑學生證買到非常便宜的火車票,每個月還有18元生活費可領,學費是全免的。上了大學的父親買了人生中第一個“奢侈品”——一塊上海出產的機械手錶,這隻手錶直到現在還能正常走動,前段時間我還戴著它去考試,說它是從1978年到現在的歷程見證,真是一點都不過分。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作者父親的學生證(圖源:作者提供)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作者父親的學生證(圖源:作者提供)

1982年,父親畢業後,按專業分配到家鄉的農機廠,有了一份穩定工作,並在那裡認識了我的母親。在上世紀80年代,從事一份工作基本就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想“跳槽”,那可得大費周章。1987年,父親工作調動到中山粵中船廠,前段時間父親辦理退休時,我還幫他在中山市檔案館找到一份當時的“幹部調動函”,上面記載著父親的工作調動,還有初來中山的工資,這份簡易的檔案開啟了我們一家成為“新中山人”的新生活。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20世紀80年代的粵中船廠及岐江兩岸的工業區(市檔案館藏)

成立於1954年7月的粵中船廠,是中山有名的工廠。從來到中山開始,我們一家的生活都和粵中船廠息息相關:爸媽的工作、我的學校、我們家第一輛摩托車、第一間房子、第一次參加萬人行。小時候的粵中船廠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每天,從船廠的幼兒園放學後,我都會穿過工廠裡的鐵軌和大吊車,走到媽媽工作的輪機車間,看著工人叔叔阿姨們開車床,一個個光滑的零件從車床上誕生。有時,我會去工具房裡寫作業,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在工具房門前的石榴樹下玩遊戲。等大人們下班後,我坐在爸爸26寸的大自行車前,神氣地穿過岐江橋、鳳鳴路,回到我們在山鳳街的宿舍。那是一間乾淨明亮的小房子,廚房裡還有一條大煙囪。那時候,石岐還有很多人家燒煤爐,做飯的時候,炊煙從家家戶戶的外牆上嫋嫋升起,彷彿童話中的場景。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20世紀80年代的粵中船廠(市檔案館藏)

說到吃飯的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家的飲食都比較簡單。家裡有一本《中山市城區居民糧油供應證》,上面記載著我們三口之家的定量供應是39公斤糧食(成人15公斤,兒童9公斤)。那時要買米還得去糧站憑證購買,由於食品種類比較少,偶爾有些人做了豬腸粉、米粉等副食品沿街叫賣,在家裡聽到“豬腸粉——”的叫賣聲後,爸爸會拿著一些米下樓和賣粉的人以米換粉,給我們嚐嚐新鮮。但沒過多久,“豬腸粉”的叫賣聲就消失在大街小巷了。在我懂事以後,更常見的是,跟著媽媽去太平路的順德記吃2元一份的雲吞和牛腩,豬腸粉已被我拋到九霄雲外。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曾經的糧油供應證(圖源:作者提供)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曾經的糧油供應證(圖源:作者提供)

被拋棄的還有大煙囪和煤爐,我們家換了更方便的煤氣爐和煤氣瓶,客廳裡也陸陸續續地增添了彩色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傢俱電器。我小小年紀已懂得享受,坐著沙發,吃著冰棍,看著電視,雖然沒有空調和WIFI,但那時的童年也快樂滿足。每天我和小夥伴們奔跑在煙墩山附近的小巷中,玩“跳飛機”,拍“公仔紙”,看香港電視臺的動畫片,吃2毛一支的玻璃廠雪條,去“人工湖”坐小火車……我和小夥伴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獨生子女,那可是伴隨了我們80、90後許多年的“標籤”,現在我家還保留著一本《獨生子女優待證》,上面記載著我每月享受幾十元的補貼直到14歲,還有學費減免等福利。隨著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這個證也成了絕版。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獨生子女證(圖源:作者提供)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獨生子女證(圖源:作者提供)

成為絕版的還有粵中船廠,1999年,船廠正式結束她在岐江河邊的使命,我的父母也和當時很多工人一樣下崗了。在我們家還能找到他們當時的《失業救濟證》,上面記錄著他們每月領取300多元的補貼。當時我曾有點擔心家裡的生活,然而爸媽卻沒有過多抱怨,他們很快找了其他工作,晚上還去參加技能培訓,媽媽還考了《中級麵點師資格證》,儘管她沒有成為廚師,但她一樣把我們家打理得整整有條,有滋有味。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2000年,已清拆將改建為岐江公園的粵中船廠舊址(市檔案館藏)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失業救濟證(圖源:作者提供)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失業救濟證(圖源:作者提供)

2000年,我們一家都“跨世紀”了。爸爸買了代表著“高科技” 的電腦,我在學校裡背五筆字根,學會了打自己的名字。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爸媽除了炒股外又多了一項活動,“看樓”。那時,跟著他們看了一個又一個新樓盤,我忽然發覺,在我悶頭讀書的那幾年,中山好像變得有點陌生了,原來有那麼多地方,那麼多條路我不知道,中心城區的範圍在樓盤銷售的口中越來越大。2008年,距離1978年已過去30年,我們家在這一年買了新房子,生活又開始了新的篇章。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2012年,中山城市新地標——利和廣場風光(市檔案館藏)

搬進新家以後,爸媽常感嘆終於不用再爬樓梯,他們不再年輕了,但仍然喜歡忙裡忙外。我去廣州上大學後,媽媽考了車牌,她曾想過,有車牌後就可以經常開車去廣州看我,但很快就對廣州的路況甘拜下風。那時廣州市內的公共交通已經很方便,但往來中山的交通方式還是和我小時候一樣,只有大客車。每次放假回家,我都要坐2個多小時的車回去,有時遇上司機繞路還要花更多時間。大學畢業後我留在廣州工作,開始明白獨自生活的不容易。幸好2011年廣珠城軌終於開通,中山北站就在我家附近,往來廣州中山一下子變得又快又方便。我什麼時候想家了,就買上一張城軌車票,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回家吃上媽媽準備的飯菜。有時我也會在週末和朋友們去順德、珠海、新會來個“小旅遊”,那一張張淡藍色的城軌車票記錄著我們那段到處去玩的青春歲月。但即使去過很多地方,我還是覺得中山是最好的。放假回中山時,常常忍不住跑去岐江公園、太平路、煙墩山一帶,看著那些曾經走過,生活過的地方,我感到莫名的安心。我知道,自己是屬於這個城市的,我的記憶,我的歷史都在這裡。

改革開放40年:對一個普通家庭,1978至今意味著什麼?

2013岐江公園及中山人民大橋一帶 文智誠/攝(市檔案館藏)

2014年,我回中山工作,機緣巧合地接觸到檔案工作,從對檔案一無所知,到後來逐漸明白檔案是記錄每個人,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的重要見證。時代的發展越發迅速,滄海桑田的變化可能只是幾年的事,我們如何去證明那些消失了情景,記憶中的歷史和風景?檔案就可以做到。

2018年的今天,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已過去40年了。回看我們家的舊檔案,提問1978年,那一份份舊證件,一張張舊照片,都在真實地重現那些珍貴的記憶,告訴我們生活是怎樣一點一滴地變化成今天的模樣。同時,那些檔案也在提醒著我,在時代變換中,有時要順應潮流,隨遇而安,有時又要堅定信念,砥礪前行,但更重要的是要珍惜時間,把握時代,和時代一同努力奮鬥。這樣,在許多年過去以後,當有人對我們說,“請回答,2018年”的時候,我們的檔案才能對我們的後代說出一個充實的答案。

文丨穆曉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