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樹前頭萬木春——1978 年長垣一中整頓工作回顧

現在的長垣一中,系河南省示範性高中,也是全省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2001年興建的新校區,設計新穎,面積開闊,樓群林立,環境優美,到處呈現一派勃勃生機。老校區早已舊貌換新顏,破舊的磚瓦平房翻建成了一排排漂亮的樓宇,碎磚鋪就的道路變成了平展寬闊的水泥路,綠樹成蔭,芳草遍地,已成為新成立的蒲城小學所在地。

看著學校蓬勃興旺的感人氣象,作為老一中人,特別是作為1978年整頓一中工作組成員之一,我倍感欣慰和激動。帶著無限懷念的思緒,慢慢撩起記憶的帷幕,20世紀70年代後期參與長垣一中整頓工作的難忘歲月,歷歷如在眼前。

長垣一中成立於1951年2月,是我縣最早的中學,也是全縣的最高學府,它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但在“文化大革命”動亂的1968至1972年竟被勒令停辦,後來雖得以恢復,但也已被折騰得不像樣子。在艱難道路上跋涉的一中,到1978年猶如一棵千瘡百孔的病樹,枝枯葉敗,奄奄一息。學校規模小,初、高中加在一起也僅有16個班,900名學生,且生源只限城關、滿村、樊相、張寨和魏莊5個公社;教職員工少,全校不足50人,絕大部分來自城關或周圍公社;教育質量低下,學生紀律混亂;校容校貌更是破敗不堪,大多建於五六十年代的房屋破舊漏雨,院內雜草叢生,瓦礫遍地,雞鵝亂跑,汙水橫流,操場也是凸凹不平。長垣一中在“文化大革命”中是遭受破壞最嚴重的重災區,如領導所言,是一個爛攤子,也像社會上所說的,“人心散,紀律亂,面貌破,質量差”。

1978年,在中國現代史上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年份,平反冤假錯案,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年末又舉行了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是一個人心思變,改革開放萌芽的年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徹底肅清“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進一步撥亂反正,使一中儘快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為四化建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1978年7月,中共長垣縣委、縣革委研究決定:撤銷原一中革命委員會,恢復校長負責制,組織工作組進駐長垣一中,進行全面整頓。工作組有5人組成:組長由德高望重、知識淵博、幽默風趣的縣科教辦副主任宋立業擔任,成員有從教多年、經驗豐富、工作嚴謹、性情沉穩的縣六中校長張金河,既有任教經歷又有從政經驗、注重團結人、善於與知識分子打交道的張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劉錫銘,縣教育局副局長張銘儒和來自蘆崗高中、當時正在縣教育局幫忙的筆者。7月下旬的一天,縣委常委兼科教辦主任楊志全召開了工作組全體成員和縣教育局長於琴堂參加的會議。會議傳達了縣委、縣革委關於整頓一中的意見,分析了一中的形勢,研究了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1978年7月29日,工作組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正式進駐一中,展開了全面的有條不紊的整頓工作。

(一)大力開展思想整頓。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廣大師生思想上的極大混亂。儘管粉碎“四人幫”已經一年有餘,但“極左”路線還未徹底扭轉,他們的流毒遠未肅清。澄清思想、分清是非、引導大家的思想盡快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的任務十分繁重。工作組組織全校教職工認真學習上級文件,邀請縣委領導到校作報告,進一步揭批“四人幫”的反動罪行,逐項查擺極“左”路線在教育戰線造成的嚴重危害,深入開展“肅清流毒,辯明是非,鼓舞士氣,大幹快上”的大討論。大小會議上,發言熱烈,氣氛活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較快地形成了幹事創業的濃厚輿論氛圍。大家紛紛表示,要端正思想,振奮精神,撲下身子,踏實工作,把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為“四化”建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二)認真平反冤假錯案。縣一中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在極“左”路線的影響下,理所當然的是歷次政治運動的重點區域。我們按照上級的部署,對解放後,特別是1957年“反右”和“文革”造成的冤假錯案進行了平反昭雪。工作組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一遍又一遍地查閱檔案資料,不厭其煩地同當事人談話,深入細緻地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透過時光的隧道,撫去歷史的塵埃,撥開時代的迷霧,長垣一中歷史上政治運動的滾滾風煙像大海的波濤湧現在面前。由於以“階級鬥爭為綱”“知識分子是改造對象”等一系列極“左”路線的貫徹實施,一些出身不好或有海外關係的教職工被打成壞分子、裡通外國的特務;一些有一般性歷史問題的人被定為歷史反革命,開除公職;一些響應黨的號召,給學校領導、給本單位工作提些意見、建議的人被打成猖狂向党進攻的“右派”、反黨分子、“三反”分子。在這些遭難人中,懷才不遇、荒廢一生者有之;窮困潦倒、艱難度日者有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者有之;鬱鬱寡歡、含冤自殺者有之;貧病交加、病餓而死者有之。如1957年長垣一中的反“右派”運動嚴重擴大化,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全校共50多名教職員,總務主任等3名財會人員被打成“貪汙犯”投入監獄,1人自殺,18人被定為“右派”分子,其中10人被開除公職,回鄉“勞動教養”。原一中團委書記、共產黨員張秀中,出身赤貧,十幾歲就加入了兒童團,工作積極,辦事果斷,反“右”時,只因給學校工作提些意見,就被以娶地富家庭出身的女教師為妻,穿皮鞋擦得鋥亮,結婚置買花被子為依據,將其打成蛻化變質分子、向黨猖狂進攻的“右派”。無休無止的“辯論”,殘酷無情的批鬥、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後被下放到農村,挖廁所、挑大糞、餵豬羊,勞改長達22年。教師李振亞、侯孟其性格耿直、工作認真,但出身不好,又在“大鳴大放”中給學校領導提了點意見,就被定為“右派”,開除公職,回鄉勞改。李回家後像犯人一樣被看管著,一舉一動均需報告;因生活所迫,侯帶全家逃難東北,要飯、挖煤、伐木,在白山黑水間吃盡了苦頭。經過認真細緻地核查,對上述人員全部進行了平反,開除公職的恢復了工作。平反後,張秀中任苗寨公社副主任,後故地重返任長垣一中校長、黨支部書記。李振亞恢復教職不久,先後擔任一中總務副主任、主任。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工作組也進行了認真的處理和糾正。

(三)大膽調整辦學格局。為了從思想上、師資上和生源上確保辦好一中。縣裡決定,調整全縣中學佈局,從1978年秋季起,一中停招初中生,專辦高中,並恢復面向全縣招生。是年,通過全縣統一考試,嚴格選拔,一中優先錄取新生8個班,400名學生,稱為重點班。北京師範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博士生導師崔宗傑等一大批精英就出自“文化大革命”後一中恢復全縣統一招生的首屆學生。同時,我們還為二年制恢復為三年制(高中原為三年制,“文化大革命”中改為二年制)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四)整頓提高教師隊伍。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們針對被“文化大革命”打散、搞亂、且素質低的教師隊伍現狀,採取了5種辦法:從全縣選拔;召回被錯誤處理者;吸收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調出不合格者;對留任教師培訓提高。在縣教育局的有力支持下,蘆崗高中數學名師杜建章(後被提拔為一中教導處副主任、十中教導處主任),長垣二中物理名師、學校負責人王慶錄(任一中教導處主任),蘭州大學畢業、並在蘭州市高中任教的長垣籍化學教師吳增祥(後被評為特級教師),被錯誤開除公職的物理名師楊紹震(後被提為一中教導主任),善於做學生管理工作的樊相公社教育輔導員喬崇山(後被提拔為一中副校長、十中校長)等從四面八方彙集一堂,或充任教學骨幹,或擔任中層領導。在不長的時間內,一中就呈現一派群賢畢至、高手雲集的生動局面,名師薈萃為一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20多名原有教師通過參加縣、地區和省有關培訓,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

(五)建章立制狠抓管理。十年動亂已將學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破壞殆盡。在整頓過程中,工作組始終把有破有立,破舊立新,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狠抓管理,做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在組織師生學習討論的基礎上,先後制訂了政治、業務學習制度、教師培訓進修制度、教師備課、講課和輔導學生制度、班主任制度、學生管理和財物管理、後勤服務等涉及學校各個方面的條例、守則、規定、制度和辦法,使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並且,規章制度一經建立,就大力宣傳,狠抓落實,決不流於形式,還注意樹立典型,表揚先進,批評落後,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這樣,使學校各項工作迅速走上了正軌,較快地出現了嶄新的氣象。

(六)下大力氣改觀校容校貌。我們組織全校師生開展義務勞動,清理垃圾,拔除雜草,植樹栽花,美化環境。整修大餐廳,作為師生集會場所。壘起西院牆,使熱鬧的操場與教學區隔離,讓師生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工作環境。組織師生從城牆處拉土,墊坑補窪,平整、擴大操場。修補、擴寬道路,拆除部分危房,新蓋學生宿舍。這樣,經過多方整治、修繕,學校面貌也有了較大改觀。

這次整頓進展順利,卓有成效。教職工普遍反映,經過整頓,大家的氣順了,心齊了,勁足了,一中定將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整頓後的第一次高考,我縣成績突出,名列安陽地區(當時長垣屬安陽地區管轄)第一名,一中成績更是驕人,有的畢業班學生全部被大專院校錄取(據長垣第一中學校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1978年長垣一中的整頓工作,總結了歷史,打理了現實,開創了未來,是長垣一中快速發展、創造輝煌的轉折點。

作者:韓正舉 錄自宋廣民主編《長垣文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