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莊鎮馬口一村村史

‌留莊鎮馬口一村村史

馬口一村廣場

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朝廷下旨在昭陽湖東部開掘了一條新運河,位於龍河與荊河入微山湖口之間的運河兩岸,隨著運河航運業的繁榮發展,人氣日漸旺盛,往來於運河中的各種船舶經常停泊在村北一戶姓馬的家門口。於是便習慣稱呼該村為"馬家口",後稱"馬口"。明清時期,馬口已是南北水上運輸中著名的碼頭,也是東向鄒縣、滕縣、嶧城,西去豐縣、沛縣、魚臺等地的主要渡口。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侵佔馬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躲避鬼子掃蕩,老百姓都划船進了蘆葦蕩隱蔽。日本鬼子為搜查抗日遊擊隊隊員,先後七次焚燒馬口村,共造成全村73名村民死亡,這就是著名的馬口慘案。

一九七九年,國家為治理淮河,加固了防洪設施,提高了上級湖水位以增加蓄水量。由於馬口村四面環水且地勢較低,已不適合村民居住。於是,政府出資在離村東三華里的水面築成三十萬平方米的新莊臺,這是山東省首個實驗性莊臺。1988年開始,馬口兩個行政村近萬人便陸續移居新莊臺。

馬口村瀕臨美麗的昭陽湖,四季風景如畫,水產資源豐富,魚蝦鱉蟹,菱藕蒲葦,聞名遐邇。佇足馬口,舉目遠眺,或白帆點點,一碧萬里,或煙波浩渺,蒲綠荷紅,或霞鶩齊飛,葉老蓮成,或惟餘莽莽中追逐野鴨於幹裡冰封,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由於馬口沒有土地,過去馬口人全部以捕魚為生,操作著老式木帆船用著簡陋的漁具,一天勞作下來僅能夠個吃飽。一年四季常在水面生活,難免會受到風寒侵襲,為了抵禦風寒,據說,老輩的打魚人在每次吃飯前都喝幾兩溫過的白酒驅寒,經過幾輩人代代相傳,成了我們馬口人特有的飲酒文化:在朋友聚餐,款待客人,都會先幹三杯酒。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這種文化已被當代年輕人慢慢淡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好人民,馬口人,好友誠信,氣派豪爽,敢為人先,見多識廣,聞善思齊,經營有方,是運河文化造就了馬口人的這種性格。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部分馬口人‌發揮人才優勢,利用運河這一有利資源辦起航運,造船,養殖,煤碳貿易等行業,並因此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如今,北至黑龍江南自廣西都有馬口人的足跡。

2012年以來,馬口一村按照鎮黨委部署和要求,結合村實際,積極探索了村級黨組織凝聚黨員、服務群眾的新途徑,通過整合辦公場所、搭建服務平臺、強化便民服務等途徑,打造了融黨務、村務、服務、商務、事務"五務合一"的村級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了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共有上下兩層樓,一樓主要突出便民服務和議事功能,設有村"兩委"辦公室、談心說事室、黨群服務大廳、計生服務室、矛盾調處室,大廳內還開設了新農保、新農合、計生等8個便民服務窗口,村幹部每天輪流在大廳內值班,義務為群眾提供諮詢和服務。服務中心二樓設有多功能廳、檔案室等,其中多功能廳融黨群活動室、農家書屋、圖書閱覽室、遠程教育室、留守兒童活動站等於一體,在這裡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查閱關於漁業生產、政策法規、商品供求信息、旅遊資源等資料;村內的留守兒童還可以在活動站裡學知識、長知識、健康成長。

為解決我村多年來面臨"晴天是土,雨天是泥"的出行難題,村裡投資500餘萬元對全村1條主路、7條大道、20條巷道共計10000餘米道路進行了硬化、亮化、美化;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村裡結合全鎮的校安工程積極申請並出資5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馬口小學三層教學樓、馬口幼兒園二層教學樓;解決用電難問題,村裡出資40餘萬元對農村電網進行了升級改造;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村裡建成了黨群服務中心,專設村級代辦員,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的保險錢在村服務中心即可領取;解決村務透明問題,除了定期在村務公開欄上公示外,我村還建起了村級網站和陽光村務平臺,不論村民走到哪裡,要想了解村裡的大小事務,只要有網絡,鼠標一點,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