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給關在監獄中的蘇軾送了一條魚,差點將其害死

1079年3月,外放湖州知州的蘇軾在上表謝恩時,為了表達對宋神宗及王安石改變祖宗之法的不滿,寫了:“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的句子,被時任御史中丞的李定抓到了把柄。李定將歷年來蘇軾諷刺朝政的詩文整理了數十篇,全部放到了宋神宗的御案前。此時王安石已經罷相,由宋神宗自己親自主持變法事宜。蘇軾的諷刺詩文惹得宋神宗龍顏大怒,下詔將蘇軾提捕入京,交御史臺審理後處以極刑。因為御史臺官衙內柏樹上有許多烏鴉築巢,故而稱御史臺為烏臺,此案也稱“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爆發後,蘇軾的好友、駙馬王詵(《水滸傳》裡高俅最先投奔的那一位小王太尉,宋神宗的妹夫)急忙給蘇軾的弟弟蘇澈送信,蘇澈得以在欽差抓捕蘇軾以前將消息告知了蘇軾。欽差皇甫遵到達湖州府衙時,蘇軾家人已經將“罪證”燒得差不多了。蘇軾被當場逮捕,連給老婆孩子留話的時間都沒有就被押往了京城,只有長子蘇邁跟隨服侍。蘇軾一聽自己的案子是皇帝親自過問的詔獄,自知難逃一死,路經揚州和太湖時兩次欲跳水自殺,被左右及時救下。皇甫遵勸蘇軾說:“你死了倒容易,有沒有想過會連累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蘇軾乃吾,不復尋死。


親戚給關在監獄中的蘇軾送了一條魚,差點將其害死

蘇軾關進詔獄後,對已經查實的諷諫詩文一力承認,並直言自己反對變法。而對那些沒有真憑實據的詩文則一律否認。由於有數十位保守派大臣的聯名求情,又有宋神宗奶奶和母親的營救,宋神宗一時也殺不了蘇軾,案子就這麼拖著。

有一天,一向與世無爭的三旨相公王珪揣摩出皇帝有殺蘇軾的意思,於是進獻上了一首蘇軾的佳作,曰蘇軾對宋神宗有不臣之心。宋神宗將此詩當眾高聲讀出,那些想保護蘇軾的大臣無不驚出了一身冷汗。詩文是這樣的: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親戚給關在監獄中的蘇軾送了一條魚,差點將其害死

王珪說:“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宋神宗惱蘇軾諷刺自己是真的,但絕對不相信蘇軾會“造反”,故而自我安慰說:“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一邊的大臣們也附會說,三國時的諸葛亮自比臥龍,非人君才可以稱龍,如此定罪有些牽強,才把這件事情給敷衍過去。

蘇軾在監獄裡度日如年,知道凶多吉少,於是與兒子蘇邁約定,如果要殺頭的話,就送自己最愛吃的魚進來,讓自己有個心理準備。結果這個案子拖了將近一年都沒有結案,蘇邁身上帶的錢又不多,只得去找開封附近的親戚借錢。臨走前委託一位故友幫父親送飯。這位故友不知道蘇軾與兒子的約定,想著蘇軾一向喜歡吃魚,就讓庖廚做了一尾魚給蘇軾送了進去。

親戚給關在監獄中的蘇軾送了一條魚,差點將其害死

蘇軾見了魚,以為自己已經被定了死罪,吃了飯之後,讓獄卒準備紙筆,寫了數份遺書。其中有一份是給宋神宗的,大意是自己一人做事一人擔,讓宋神宗不要牽涉他人。遺書傳出去後,蘇軾閉目養神等死。

宋神宗看了蘇軾的遺書,覺得有點好笑,雖然沒有殺蘇軾的心思,但也不甘就這樣將其放了。恰好賦閒在家的王安石給宋神宗上了奏摺,曰:“豈有盛世殺學士呼?”宋神宗順水推舟,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並將王詵、張方平、蘇澈、司馬光等和蘇軾來往密切的人統統貶官罰金,這才結束了這一驚世駭俗的大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