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01

20世紀初發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蕩。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一大批傑出人物應運而生,名彪青史。

在這些人物群像中,除了魯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外,還有一個人物的名字,也被後人經常記憶,他就是劉半農。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1934年7月,劉半農病逝,終年44歲。同年8月,離劉半農的死僅一月有餘,魯迅應李小峰的要求寫了一篇悼文。其中有幾段話經常被人引用: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

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02

劉半農現在被視為是“五四”文學革命時期一員闖將,為白話文學運動立下過汗馬功勞。

在上面所引的魯迅那篇文章裡,他說劉半農 “活潑,勇敢”,舉了“答王敬軒的雙鐄信”,和“她和它字的創造”,說明他在五四時期“很打了幾次大仗”,是一個“戰士”。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出生,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劉半農在民國元年(1912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被後人視之為民初豔情寫手之一。民國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從此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劉半農一生,被人津津樂道的軼聞趣事很多。

劉半農為了要編一本“罵人專輯”,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啟事,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見到啟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了很長時間。隨後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劉半農在大學裡授課時,因向學生們徵集“罵語”,又被寧波、廣東的學生相繼用方言“大罵”。此後,劉半農又去拜會章太炎。章太炎也聽說了他正在收集“罵人語言”,就用漢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說的、典出何處;接著用唐朝罵人的話“罵”他,再告訴他是誰罵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說到中午。劉半農同來的人只得出來向章太炎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在我們要告辭了。”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在《新青年》時代,劉半農最出名的和錢玄同合演“雙簧事件”。

新文化運動剛起步時,許多人習慣於恪守舊的傳統,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參與。為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於民國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運動的捍衛者身份,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

專表示女性人稱代詞的“她”字,其實過去並沒有,是劉半農“生造”的字。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在中國古代,無論男女的代詞,一律用“他”。1823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裡,只能將he、she、it分別為“他男”、“他女”和“他物”。

1878年,郭贊生翻譯出版英文語法著作《文法初階》,他將she譯為“伊”,於是“伊”就成了女性專用代詞。

《新青年》內部,面對如何對待西方第三人稱代詞的性別區分,怎麼翻譯“she”,進行了討論。

劉半農考慮再三,反覆琢磨。一次,在寫夫人朱惠與女兒劉小蕙名字時,在“惠”與“蕙”字上得到了啟發,於是,在“他”的基礎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創了“她”字,用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同時又創造了“它”作為非人第三人稱。他寫下《“她”的問題》一文,寄回國內發表。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在異國他鄉,朱惠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又不辭勞苦地照顧全家的起居生活,劉半農深為感動,把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對妻子的愛戀之情融為一體,寫下了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並首次將“她”引入詩句。

1926年,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將此詩譜成曲,一時傳唱大江南北,“她”字也隨之迅速推廣。

1932年5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國通行《國音常用字彙》,為“她”字下了定論。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03

五四時期,風雲激盪,新思想和舊觀念往往集中於一人之身。很多男人休妻再娶新人,或舊妻離婚不離家、甚至嘴裡說著婦女解放,實際行動上卻是妻妾成群。這樣的事例很多。

而自古以來,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國影響深遠。膝下無子,為了能夠有個兒子,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惜納妾休妻。同那些人相比,劉半農可以說是民國時期最忠貞的名人了。

1910年6月,中學還沒有畢業,劉半農就與未婚妻朱惠結婚了。而劉半農與朱惠的結合很有些傳奇色彩。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半農的母親逢年過節經常到離家不遠的一處小庵堂裡燒香拜佛,時間一久,就與也經常前來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劉半農11歲那年,母親帶他到庵堂裡燒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帶著自己的兩個女兒來庵裡玩。11歲的劉半農相貌端正,聰明靈俐。朱家女人便萌生了將長女朱惠許配給他為妻的念頭。

朱惠比劉半農大3歲,14歲的朱惠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劉半農的母親對朱家長女十分喜歡。回家就把朱家要結親的意思與丈夫說了,丈夫認為朱家與劉家門不當戶不對,便以女方年長兒子3歲為由拒絕了。

哪想朱家卻認準了這門親事,說如果嫌老大歲數大了,就把老二許配劉家。話說到這個地步,劉家便答應了這門親事。然而不久,朱家二女兒竟患病去世了,劉家很嘆息了一陣子。朱家又提出把老大許配給劉家,劉半農的父親被對方的誠意感動,最終同意了這門親事。

那個時代男女雙方訂婚後很少見面,劉半農卻不管這個規矩,其實他當初早在庵堂裡他就悄悄地喜歡上了朱家的長女,只是當時礙著父親的反對不好表現出來。現在訂婚了,他一有機會就悄悄地往朱家跑。一次,朱惠在井臺上打水,無意中露出長裙下的一雙用紅布裹著的三寸金蓮,看著未來的妻子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劉半農很是心痛。回家後堅決反對未婚妻纏腳,經不住他的軟磨硬纏,後來兩家達成一個折中的協議,白天朱惠繼續纏腳,晚上就悄悄放開。劉半農的體貼深深地打動了少女的心,兩人感情也一天天加深。

劉半農到常州府學堂讀書後,考慮到家務事多,父母便將朱惠接到家中做了童養媳。畢業前一年,母親突然犯病,為了沖喜,家人讓兩人匆忙結了婚。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半農和夫人)

兩人結婚後十分幸福,劉半農對妻子百般體貼。但是兩人卻遇了大危機,原因是朱慧一直沒能生下孩子。然而即使是一直沒有子嗣,不能享天倫之樂,劉半農還是堅持不納妾,為此甚至和父親產生了對抗。

其實朱慧也懷孕過兩次,她吃苦耐勞,由於過度勞累,先後兩次都不幸流產了。劉半農的父親看到自己遲遲抱不上孫子,就著急了,催著自己的兒子納小妾。

劉半農深愛妻子,他多次拒絕父親的要求,有一次父親說得實在太難聽了,劉半農便帶著妻子去了上海。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半農在上海悉心照顧自己的妻子,為她調養身體,兩人這段時間過得很開心。或許就是因為他把妻子帶出家門,讓其沒有心理負擔,再加上長時間調養,1916年,他們第一個女兒出生了,考慮到家鄉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兒劉小惠一直女扮男裝,直到1920年出國前才恢復了女兒身。

1917年夏,劉半農從上海返回江陰,一方面在家中賦閒,一方面思考著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由於沒有固定收入,只好靠變賣家中物品度日,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妻子不得不經常到孃家去借貸。

就在一家人貧困潦倒的時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寄來的聘書,正式聘請他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授。就這樣,隨著一紙聘書,劉半農這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這個全國最為顯赫的高等學府。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蔡元培)

04

劉半農到北大後,自知資歷淺,所以十分勤奮。但在北大這個學院派佔統治地位的地方,像他這樣一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大學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視為“下里巴人”。魯迅後來在《憶劉半農君》中指出:“那些人批評他的為人,是:淺。”“但這些背後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劉半農考上了公費赴英留學的資格。1920年2月7日攜夫人朱惠和女兒小蕙自上海啟程,赴英留學。

當時倫敦生活費昂貴,一家三口僅靠他一個人的薪水生活十分拮据。半年後,妻子又生下一對龍鳳胎,劉半農因地取名,把“倫敦”一拆為二,男孩先生名育倫,女孩後生名育敦。後來劉半農聽朋友說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書豐富,生活費用也比英國便宜,1921年6月全家遷居法國,轉入巴黎大學學習。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民國十四年(1925年),劉半農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8月,劉半農在回國的海輪上,寫下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關於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還有一個趣聞。

當時,在一次音樂會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主持人說歌詞作者就在現場,於是大家一起鼓掌,一定要請劉半農出來見面。他推託不成上了臺,不料下面卻傳來 “原來是個老頭!”的叫聲。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氏三兄弟)

劉半農因此特地寫了一首打油詩自嘲:“教我如何不想他?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劉半農學成歸國,在蔡元培的關心支持下,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語音實驗室。他制訂了一個宏大的計劃,決定完成一部《四聲新譜》、一部《中國大字典》和一部《中國方言地圖》。

1934年6月19日,劉半農帶著學生白滌洲、沈仲章等5人,攜帶大量語音設備利用暑期前往內蒙和山西一帶考察方言和民間習俗,為他的《四聲新譜》和《中國方言地圖》補充資料。一路上採訪十分順利,收穫頗豐,不料在綏遠中學演講時,被當地一種毒蝨咬了一口,不幸感染上回歸熱,體溫一度升到38.5℃。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叫來一名學生,親自記錄了他的發音。回到北京後,經多方醫治無效,病逝於協和醫院。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右為劉半農)

劉半農逝後,老友趙元任送了一幅輓聯:

“十載湊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叫我如何不想他!”

他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被譽為民國最忠於愛情的名人

劉半農去世後,夫人朱惠一人撫養一子兩女。1947年,朱惠在與丈夫離別13年後,也隨他而去。按照生前遺願,人們將她葬在劉半農旁邊,從此這對伉儷再也不分離。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