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名人:王禹偁:清廉为官的楷模

普法网首页>>

中国普法网>>法治文化>>法制名人>>

齐鲁名士作为两制之臣,他从不擅权纳贿,逢迎别人;作为地方牧守,他总是为民请命,造福一方。尤其是他秉持儒家修身立德的观念,经常反躬自省,素怀兼济之志,忧国忧民——

王禹偁:清廉为官的楷模

发布时间:2018-12-05 16:03:38


法治名人:王禹偁:清廉为官的楷模


王禹偁画像

□ 潘守皎 王雪峰

王禹偁(公元954年-1001年),字元之,宋代济州(巨野)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宋初白体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改革思潮的发起者,也是以三黜闻名的宋代著名诤臣。然而,王禹偁的人格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还有一个方面,即他还是那个时代难得的一位严于律己、生活简朴的清廉之臣,甚至完全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清官廉吏的楷模。

宋代是一个优渥文人的时代,然而,沉浸于丝竹歌舞的享乐风气之中,王禹偁却一生都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在他的著名作品《对雪》中,他对“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的日子十分满足。宋代文官的待遇非常优厚,然而,无论在京城做官还是在地方牧守,王禹偁从来不放浪形骸。妻子不施金翠,儿子不爱财货,自己也不蓄妓纳妾。他四入掖垣,贵为近侍,然而京师中却无片瓦之地。王禹偁的这些人格特质,都出自他严格的自律自警意识,并和他一生关爱稼穑、为民请命的人生态度相一致。

不慕奢华 拒受馈赠

众所周知,宋太祖在黄袍加身之后,大肆封赏从龙旧臣。石守信等人在被解除兵权的同时,大都被“赐宅一区”,带着一些散官的名衔优游卒岁。而那些被朝廷信任的文臣,则更得到朝廷的重用和优待。宋太祖曾经说:宰相要用读书人。其实何止宰相,从朝廷的馆阁、部曹到地方上的节度、刺史,渐渐地都成了文臣的天下。然而,文臣的奢华一点也不输于武将,从以下的几个人身上,我们便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奢靡风尚。

由于宋朝对大臣的优待,社会上逐渐形成奢靡享乐的风气。《宋人轶事汇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真宗皇帝时,谏官上疏弹劾都尉李文和招军妓夜宴之事,真宗征询宰执王旦的意见,王旦回答:“臣尝知之,亦遗其诗,恨不得往也。太平无象,此其象乎?”王旦认为这是社会太平无事的表征,真宗听了王旦的回答,也把此事抛在一边,未作任何处理。其实,武将如此,文臣何尝又不如此?吕蒙正、寇准被称为一代贤相,其生活的奢华亦足以令人咋舌。《坚瓠集》记载,吕蒙正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有一天晚上,他在后花园中踱步,远远地看见墙角处有一座小山一样的高阜,就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左右告诉他:那是做鸡舌汤杀掉的鸡毛堆起来的。此时的吕蒙正才幡然悔悟。

真宗时候的大臣寇准,被认为是忧虑国事的贤相。但其生活的靡费也十分惊人。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载:“公(指寇准)自相府出镇北门,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钟独酌,令歌数阕,公赠之束彩,歌者未满意。”寇准无度的赏赐,竟然还不能让歌者满足,他的侍妾蒨桃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作诗呈给寇准。其一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寇准则和诗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其醉心于歌舞宴乐的生活可见一斑。

王禹偁生活的年代正与吕蒙正、寇准同时,虽然他不曾做到吕蒙正、寇准这样当朝宰执的高位,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追求富足宴乐的生活。然而,王禹偁又是怎样清廉自律的呢?

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中王世则榜进士并释褐做官。不到五年,就被召试馆职,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仅一年之后,便拜左司谏、知制诰,次年,摄中书侍郎、捧玉符宝册,成为中书省的重要官员。在宋代,置身中书省,掌握着朝廷诏命的草制大权,是一个被人艳羡的角色。事实也确实如此,就在这一年,王禹偁被宋太宗勋封柱国、面赐金紫,享受到一个从二品官员才能得到的封赠。淳化二年七月,朝廷封赏党项族的李继迁,命王禹偁起草诏令,李继迁送来五十匹马作为润笔费。如果依照惯例,王禹偁收下这笔财物,并不违反任何规定,更何况王禹偁骑乘的马匹早就衰老不堪(当年便病疲而死)。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一笔“灰色收入”,王禹偁并没有因受到太宗的荣宠而忘乎所以,他毅然却而不受。然而,对己严苛的王禹偁,对于后学士子却充满关爱。在他谪官滁州的时候,闽中士子郑褒徒步来谒,为了让郑褒早一点还闽,以免老母挂念,慷慨地以自己的俸禄买马相赠。当时还有人告他买马亏价,太宗皇帝听到后说,他能拒绝李继迁五十匹马的馈赠,怎么会亏一匹马的价钱?

王禹偁一生在京城做官的时间加起来有八年之久,然而,三次在京师任职的王禹偁都是赁房而居。咸平元年,他三任制诰,写了一首《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在京师。阁栖凤鸟容三人,巢宿鹪鹩欠一枝。壁挂图书多不久,砌栽芦苇亦频移。人生荣贱须知分,会买茅庵映槿篱。”其实,王禹偁和一家人也早就过惯了这种清贫的生活。廋妻老马,四壁徒立,只有琴一张、砚一台、竹杖一根相伴而已,更何况“妻儿惯菜蔬,仆马任龙钟。一榻浑无物,孤琴对病容。风翻帘影乱,旱减并痕重。幽寂谁为伴,扶行赖廋筇”。(《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五首》其二)京师中地价腾贵,屋舍紧张,买房或者建房都十分不易,但更重要的是王禹偁从来没有想过那种求田问舍的安逸生活。

严格自律 清贫自守

清官的清贫生活有时候也让王禹偁感到巨大压力。王禹偁刚从解州召回京城时所撰的《陈情表》就动情地描述了这种状况:“伏念臣近自冗员,再叨谏署。秋兰解佩,重呼泽畔之魂;红药裁诗,不望禁中之树。固当老于小谏,日赴常参。其如亲寄解梁,身趣魏阙?四海无立锥之地,一家有悬磬之忧。以至仆马龙钟,杂于工祝;弟兄分散,迫于饥寒。”京城里玉粒桂薪、寸土寸金,这让官职不高的王禹偁陷入对生计的担忧。基于这样的现状,他不得不向朝廷提出改职或到地方为官的申请。

王禹偁在地方为官的时间约有十年,而且大都是在被贬黜的情形之下。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没有积蓄而又为官清正的人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淳化二年秋天,王禹偁因为徐铉案被谪贬商州。商州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而王禹偁又是谪宦而来,其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初来商州的王禹偁面对几种尴尬:其一,州官翟守素是一位资历很老的将军,他历汉、事周,后又归宋,早就声名赫赫,但久不升迁。他对王禹偁这位曾经舞文弄墨的谪官并没有多少好感,尽管他和王禹偁同为济州老乡;其二,商州通判冯伉也因为以前和王禹偁有过嫌隙,因此,初时对他也待答不理,尽管两人曾是同年进士;其三,王禹偁排佛立场鲜明,天下共知,却不得不寓居在妙高禅院。寺里僧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腾出最好的僧房给王禹偁居住,尽管王禹偁的诗文已经天下闻名。

但王禹偁需要面对的最大的尴尬还是经济的拮据和困顿。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难,王禹偁只好典园十亩,种菜自给。来到商州的第二年春天,王禹偁便从丹江北边、城南淮渎寺前面典租了田地,自种蔬菜,贴补俸薪的低微不足。“我携二稚子,东园撷春蔬。可以奉晨馐,采采供贫厨。”(《携稚子东园刈菜,因书触目兼寄均州宋四阁长》)然而,早已过惯了清贫日子的王禹偁,并不以眼前这样的生活为累。他甚至于不无幽默地说:“从此商於地图上,画工添个舍人园。”(同上)

尽管王禹偁可以种菜贴补一些家用,但仕途的失意,生活的清苦,再加上妻子患病,幼子啼哭,还是让王禹偁的身心倍受熬煎。王禹偁的弟弟禹圭家里添丁,可能生计更为艰难,于是远来向王禹偁借贷,然而,王禹偁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能帮助这个困难中的弟弟呢?王禹偁很无奈,兄弟二人抱头痛哭。他在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时感叹道:“前时家弟自荆南乞丐以来,数日而去,临歧聚泣,闻者泪下。”(《答李宗谔书》)可是,家境的贫寒也没有改变王禹偁的志意,他语重心长地安抚家人还有他的弟弟禹圭:“汝家本寒贱,自昔无生计。菜茹各需甘,努力度荒岁。”(《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祐》)我们本来就是寒素之家,应该努力度过眼前的困难。

在淮上做官的时候,王禹偁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即便如此,王禹偁仍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他在《北楼感事》诗中说:“一妻本糟糠,不识金翠施。三男无庶孽,讵爱纨绮资。”妻子竟然不认得各种金玉首饰,儿子也从来不穿绸缎衣服。别人床上锦帐灯昏,他甚至连床帐都用纸来代替:“风摇纸帐灯花碎,月照铜壶漏水清。”(《夜长》)这哪里像一个官宦之家啊。

王禹偁不但检束自己的生活,同时还用律己慎独的观念劝诫自己的朋友。在送别赴青州上任的寇准时,他意味深长地说:“花好诗难惜,梨甘酒易醒。徵还都几日,莫爱妓娉婷。”(《送寇谏议赴青州》)

耿介刚直 为民请命

王禹偁为人严格自律、清贫自守,为官则耿介刚直、为民请命。宋太宗雍熙元年,王禹偁赴苏州长洲县作知县,到任后不久,就遇到朝廷要更改酒税的问题。他便上书有司,反对以摊派酒税的形式,增加人民的负担,认为这样做是“割赤子之肉,饫幸民之腹也”。(《上许殿丞论榷酒书》)在这篇文章中,王禹偁还指出了吴越国钱氏以“琛赆为名肆繁苛之政,邀勤王之誉而残民自奉”的事实,一改人们所认为的钱氏以忠孝治国的虚名,显示了王禹偁刚直不阿的个性。雍熙三年,长洲歉收,然而,百姓的租赋一点也没有得到蠲免。户部责成于郡,郡责成于县,催租逼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天遭受鞭笞的百姓不下数百人。看到面如菜色的男女在自己面前血流于肤,王禹偁深感读书做官的悲哀。于是,王禹偁把自己用于吏部考绩的职官凭证作抵押,向巨商借得一万七千缗钱,买来稻谷替受责罚的百姓先行垫付,才让很多百姓免受皮肉之苦。以自己的考核功簿和仕宦前途为抵押替民请命,这样的官吏实属难得。王禹偁在后来的一首诗中写道:“自觉有文行古道,可能无位泰民生。”(《长洲遣兴》)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仍不断地反省自励。

王禹偁为民请命的思想有时体现为一种悲悯宽大的人文情怀。宋真宗咸平年间,王禹偁知黄州,看到狱中犯人“每有患时疾者,互相侵染,或至死亡”,他上书朝廷,请令诸路置病囚院,“持杖劫贼,徙、流以上有疾者,即于病牢将治。其斗讼、户婚,仗以下得情款者,许在外责保看医,俟痊日区分”。咸平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在王禹偁去世之前的77天,朝廷同意了王禹偁的奏请。

王禹偁一生忧虑国事、关心百姓,在他在为官作宦的20年中,多次上书朝廷改革弊政,从《端拱箴》到《御戎十策》,再到《应招言事疏》,他的改革思想日益成熟,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秉持儒家修身立德的观念,经常反躬自省:“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对雪》)王禹偁留给后人的不只有他的雄文古道,还有直道躬行、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